如何增强高校古代汉语课的趣味性
谢志强
高校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教材难讲、学生难学、老师难教著称,课堂常显枯燥,教学效果欠佳。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增强古代汉语课的趣味性,具体策略如下。
一、语言性、工具性、人文性三者并重
在教学中,教师更关注工具性和语言性,而忽略了人文性。一般说到人文性,就容易联想到古代文化常识,很多老师通常将其放在通论部分单独讲。其实在讲文选时,也会涉及到文化常识。
如《郑伯克段于鄢》中“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要解释清楚这个初字,就必须讲清楚《春秋》和《左传》之间的关系,《春秋》为经,《左传》为解释经义之文字,其经原文为: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而“初”字即是追述郑伯克段于鄢以往的事。如果仅仅按书上解释追述以往,还是不免迷茫:什么以往。同样是《郑伯克段于鄢》第一句话,解释完“武姜”的意思,老师可以接着跟学生说说孟姜女的故事,顺带问问学生孟姜女是否姓孟。再比如讲解《郑伯克段于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时,必然要解释“辛丑”,这里属于干支纪日,同样也有干支纪年,中学学过的古文名篇苏轼《前赤壁赋》首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即是此例。清末以来,干支纪年的大事尤其多。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无不是如此。在解释“既望”时,必须分开解释,“望”是十五,“既”是过了,两字合起来解释,过了十五,当然就是十六了。在此,要搞清楚“即”与“既”之不同,前者本义是走近去吃东西,后者本义是吃完。再简化之,就是前者未吃,后者已吃。借用英语语法来说,前者是准备吃,属于将来时;后者是已吃完,属于完成时。
因此,笔者建议,在讲解文选时,出现的常用词和文化常识部分可随文串讲。毕竟常用词和文化常识,本身来自活生生的语言材料。
二、深入与浅出并重
我们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并不等于降低教学的难度,而是要注意通俗易懂的同时,又有教学的深度。
比如讲先秦的姓氏时,可引入姜子牙的例子,姜子牙作为封神演义里的人物,知名度颇高,学生也感兴趣。姜尚又名吕尚,这里可设问:姜子牙是姓姜还是姓吕?其实,姜是姓,吕是氏。讲到这里,再进一步以学生熟悉的名人设问,孔子姓什么?孟子姓什么?屈原姓什么?(孔子姓子孔氏;孟子姓姬孟氏;屈原姓芈屈氏)这样,通过步步设问,引导学生了解先秦时姓氏的来源和变化发展过程。
再比如讲“郑武公娶于申”时,会解释“武”这个字,在这里是谥号。接着,可预设问如下:
1、以武为谥号的诸侯皇帝都知道哪些?
2、谥号可分为几种?
3、除了以谥号称呼皇帝,还有哪些称呼方式?
4、除了皇帝有谥号之外,那普通官员死后是否有谥号?
5、“武姜”是以其夫的谥号在前称呼,为何不以其夫之姓在前称其为姬姜?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问第一问时,学生回答汉武帝和魏武帝。笔者紧接着追问,魏武帝是谁?答曰:曹操。再问,曹操称帝了吗?答曰:没有。再问:为何有此称号?答曰:是其子曹丕篡汉称帝后追封的。再问:生前未能称王称帝,死后被儿子追封者,除了曹操,尚有何人?答曰:姬昌生前只是西伯侯,其子姬发灭商自立后方追其父为周文王。
预设的第二问,大多比较好回答,分为三种:良谥、恶谥和中性谥。良谥即是带有褒义的谥号,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 隋文帝、汉宣帝等人的谥号就是良谥,且多可称为一代明君。恶谥就是带有贬义的谥号,比如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一下就想到了隋炀帝杨广。此时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商纣王,其“纣”字乃是后人取的恶谥,很明显是贬义。至于中性谥号则带有怜悯和同情之意,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比如汉哀帝、晋愍帝和楚怀王。历史上著名的汉哀帝刘欣有志无才,在位七年,去世时仅25岁。晋愍帝司马邺继位前,西晋就已经历永嘉之乱,等到其继位时,西晋皇室和世家早已迁至江南,西晋朝廷至此名存实亡, 后来国家多难,最终在长安迫降汉赵,降后没多久就被刘聪杀害,谥号为“愍”,真是实至名归。楚怀王就是楚王熊槐,芈姓,熊氏。他曾与秦昭襄王会盟于武关,后被秦昭襄王扣押,被迫割地。三年后于秦国客死,梓棺返楚,楚人甚怜之,颇为悲伤,谥为“怀”,后世称为楚怀王。
第三问,除以谥号称呼皇帝外,还可以庙号称之,如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而顺治皇帝、康熙皇帝则是以年号称之。说到年号的时候,可以追问,为什么明清两代多以年号称呼皇帝?顺便让学生按顺序说出满人入关后清朝历代皇帝的年号。
第四问除皇帝之外,臣子也是有谥号的,如韩愈和王安石谥均为“文”,欧阳修和苏轼谥皆“文忠”,范仲淹和曾国藩同谥“文正”,曾巩追谥为“文定”,从以上诸人谥号可看出,其在文上之成就非常杰出。除了朝廷对死者封以谥号外,亦有文人之故交门生以私谥者,如陶渊明私谥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乃是自号。
第五问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春秋时,诸侯国君娶姜姓女子者颇多,或武姜、或卫姜、或齐姜、或共姜,同是姬姓者,亦不乏娶姜姓之人,如古姬昌之祖父古公亶父娶的也是姜姓女子,称为太姜,尤其是周幽王王后亦娶自申国,称之为申后,而非姬姜。 所以为区别之,郑武公所娶申国姜姓女子为武姜。
故要做到教学上的深入浅出,必须在课堂设问上下功夫。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的教学必须增强其趣味性,以便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例如,角色扮演、诵读比赛、故事演绎等趣味教学活动的开展,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个性,提升综合素质。古代汉语的教学趣味性增强,方法颇多,本文只是抛砖引玉,以请教于方家。
(作者单位:广州理工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
邮箱:gzjybl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