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3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8月13日 星期三 头版 -> 第A07版:他山之石·理论 -> 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困境、成因及优化路径

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困境、成因及优化路径

2025年08月13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古红梅  刘津伶

    摘要: 当前,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资源供给不足、多元主体协同效能不高、内容设计缺乏时代适配性及学生参与动力不足等多重困境。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资源保障机制的完善度、育人主体协同耦合度、实践内容设计创新力度、 评价激励机制有效性等方面存在优化空间。构建“三位一体”资源保障体系、健全“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双轮驱动”内容革新、 完善“双向激励”评价机制,是破解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实困境、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关键词: 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实困境;优化路径

    引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塑造学生政治认同、道德观念与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对高校育人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既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现实需要,也是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实践教学资源供给维度有待拓展

    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呈现出经费投入有限、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和师资力量薄弱的特点。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资金、政策支持方面存在差距,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专项投入普遍不高。多数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费生均不足50元/年。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受资金等限制,民办高校难以建立数量充足、类型多样且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和资源相对匮乏,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也相对滞后,无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在线实践资源和互动交流空间。在师资力量上,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存在数量不足、流动性大、实践教学经验缺乏等问题,制约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资源供给的结构性短缺,导致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大于内容,难以深入开展。

    (二)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效能有待提升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但在民办高校实际运行中,呈现出“碎片化” 特征。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与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各自为政现象时有发生。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互动不足,未能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学校与社会力量之间缺乏稳定的合作机制, 企业、 社区等社会主体参与思政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这种协同不足的状况,导致育人合力难以形成, 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内容设计的时代适配性尚需增强

    当前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存在形式化、 陈旧化和同质化等问题。 在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上缺乏针对性, 未能充分聚焦学生所关切的现实议题。内容更新机制不够完善, 未能及时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生动实践。 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学业阶段学生群体的特征分化考量不充分, 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阶梯化设计的层次区分。 这种多维度的适配性不足,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感染力, 使得学生参与意愿与学习内驱力难以得到有效激发。

    (四)学生实践参与内生动力激发不足

    当前学生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动力呈现“两低一弱” 特征。一是参与主动性低,部分学生受“重专业轻思政”观念影响,将实践视为“任务” 而非“成长契机”;二是实践获得感低, 学生在参加实践后获得的能力提升和价值认同感并不明显;三是成果转化弱,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心得体会等多停留在“交差”层面, 未能有效衔接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难以形成持续参与的正向反馈。

    二、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困境的成因

    (一)资源保障机制不完善,限制实践教学深度拓展

    民办高校的办学体制使其在资源分配上存在特殊性。经费保障方面,民办高校主要依靠学费收入维持运转,资金分配倾向于硬件建设和专业发展,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投入相对不足且不稳定。 政策保障上,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虽出台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文件,但在民办高校落实存在“最后一公里” 问题,在刚性约束与监督层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制度保障方面,许多民办高校未建立系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在师资配备、基地建设、 经费使用等方面缺乏长效机制, 限制了实践教学的深度拓展和质量提升。

    (二)育人主体协同性欠缺,影响实践教学整体效能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校内校外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但民办高校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机制障碍。校内层面,扁平化管理模式下部门间职责边界清晰但协作动力不足,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协调能力有限;校企层面,合作多以“利益交换”为导向,思政教育的公益性与企业追求的经济效益存在张力,缺乏稳定的合作载体;课程层面,教师间的教学交流与资源共享平台有限,“各自为战”的教学模式难以形成育人合力。

    (三)内容设计创新性不足,削弱实践教学时代吸引力

    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创新不足源于创新机制的薄弱。其一,理论与实践的联结不够紧密,部分教师对政策理论的实践转化研究不足,难以设计出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其二,学生需求的调研不够深入,对不同专业、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成长诉求掌握不精准,导致内容设计与学生实际存在偏差;其三,技术赋能的意识不够强烈,对新媒体的教学应用停留在“工具层面”,未充分挖掘其在场景拓展、互动参与等方面的潜力。

    (四)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降低实践教学育人效能

    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生动力不足的关键在于评价激励的导向性不足。评价体系方面,多数民办院校仍以“结果导向”为主,侧重实践报告的完整性、活动参与的规范性,对学生在实践中的价值观内化、能力提升等质性变化缺乏有效观测;激励机制方面,实践教学成效与教师职称晋升、学生评优评先的衔接不够紧密,教师“愿投入、善创新”的动力与学生“愿参与、乐实践”的热情未被充分激发。

    三、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化路径

    针对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 需要从资源保障、协同机制、内容创新和评价激励等方面系统设计优化路径,全面提升实践教学的育人实效。

    (一)构建“三位一体”资源保障体系

    构建“经费—基地—师资”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经费层面,建立“专项拨款+社会募捐+学校自筹”的多元投入机制,争取政府专项扶持,鼓励校友企业与基金会参与思政课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层面,按照“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原则,与红色教育基地、乡村振兴示范村、行业龙头企业等合作建立分层分类的实践基地,形成覆盖理论研学、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的实践网络;师资层面,推行“引、育、用、留”工程。拓宽渠道,聘请党政干部、劳模工匠、企业高管担任兼职导师,充实实践教学力量;定期组织教师参与社会实践以及跨校教研活动,提升教师实践育人能力;按人岗匹配原则,依据教师专业特长与社会实践岗位需求精准安排教学任务与实践指导工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完善留才机制,增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师队伍。

    (二)健全“多元协同”育人机制

    提升育人效能需构建“校内—校际—校企”协同联动的机制。在校内协同方面,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统筹教务、学工、团委等部门资源,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将实践教学融入日常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环节;在校际协同方面,积极参与区域性思政课建设联盟, 与同类院校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和经验, 开展联合实践活动; 在校企协同方面,探索“专业实习+思政教育”双轨模式,在企业实习中设置“思政观察”“职业伦理研讨”等环节,通过“企业导师+思政教师” 联合指导实现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同时, 探索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结对教研”制度,共同开发“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融合实践项目,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三)实施“双轮驱动”内容革新

    实施“理论与实践结合+技术创新赋能”的双轮驱动内容革新策略,是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时代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紧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针对性地设计实效性的实践内容。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 组织学生开展赴农村进行调查、服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知乡村的巨大变化,在直观体验中感悟国家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及具体政策等带来的积极改变,从而加深对国家政策内涵与实施成效的深入理解, 增强对国家战略布局的认同感; 针对诸如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 引导学生对基于人工智能运用所引发的隐私侵犯、算法歧视等新的伦理难题,思考如何在追逐科技发展的道路上守住道德与法律两条底线, 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意识和职业责任感。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实践形式, 开发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 建设线上实践教学平台,开展“云参观”“云调研”“云讨论”等实践活动,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设计差异化实践内容,如工科类专业侧重工匠精神培育,经管类专业侧重商业伦理探讨,艺术类专业侧重文化自信塑造等,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四)完善“双向激励”评价机制

    构建“教师—学生”双向激励的评价体系。在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上,着力形成涵盖教学设计、组织实施、指导效果的多元评价指标。在教学设计上,考量教师能否依据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融合理论与实践,创新设计内容;组织实施方面,评估教师组织协调、沟通及资源利用能力,能否及时解决学生实践问题,保障教学顺利;指导效果上,看教师对学生实践成果的指导成效。同时,开展“实践育人标兵”“优秀实践导师”评选,表彰在实践教学领域表现卓越的教师,并将实践教学成效纳入职称评聘、绩效考核指标,以激发教师创新动力。

    而在学生评价方面,则创新采用“过程性+发展性”双轨评价体系,既关注学习轨迹的动态呈现,又注重个体发展的增值性评估。过程性评价侧重学生出勤表现、参与热情、团队协作成效及任务达成度等多元维度;发展性评价则聚焦实践场域中学生的进阶态势,通过比照实践前后学生在思想观念、知识储备及能力素养等维度的动态变化,综合评定育人成效。制定《思政课实践学分认定实施细则》,厘清各项任务要求及对应的学分量化标准。强化实践表现与评优表彰、推优入党等激励机制的衔接联动。设立“优秀实践成果奖”,对优秀实践成果予以表彰激励,推荐参与省级竞赛,并将其转化为政策建议或用于社会服务,形成“实践—成长—贡献”的正向循环。

    参考文献:

    [1]张学礼,李晓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及育人成效提升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5(3):69-74.

    [2]李仙娥.“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1):106-110.

    [3]王虎丹,易荣伟.关于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6).

    [4]朱丹.以系统观念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思想战线,2024,50(06):152-161.

    [5]邱杰.高校思政课“协同递进”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5(12):62-65.

    【作者单位:南昌交通学院。基金项目:南昌交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以江西省五所民办高校为例”(XJJG2024-2);南昌交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民办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路径优化研究”(XJJG20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