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采摘虽近尾声,增收脚步却未停歇
沿河空心李“+”出新光景
![]() |
黄金村大量上市的空心李正被村民们打包发走。 |
![]() |
游客在“飞姐农场”打卡拍照。 |
![]() |
农户采摘空心李。 |
本报记者 方亚丽 实习生 冉文静 郑禄云
凌晨4点,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街道黄金村的山坡上已亮起点点灯光。海拔900米区域的空心李进入盛产期,20多位村民借着灯光在果园里忙碌采摘。天刚放亮,这些刚下树的新鲜李子便被装进顺丰冷链车。前一天通过电商下单的消费者,最快在采摘当天的下午就能品尝到这口脆甜。
7月底,贵州民族大学校媒融合调研组在沿河空心李核心产区了解到,黄金村的增收文章不仅在树上展开。湿润的土壤上,60多亩生姜在林荫下长势正好。黄金村飞姐空心李基地负责人黎巧飞介绍,生姜预计亩产1500至2000公斤,从种植到采收可为村民提供约2000人次务工机会,带来20万元左右的收入。
沿着山路直达山顶,果园变游园,黎巧飞的“飞姐农场”迎来一拨拨游客。这里,清晨可观云海,傍晚能赏落日,游客在此采摘、赏花、体验农趣,一天要接待六七十人。
山下的谢家社区,李子采摘虽近尾声,增收脚步却未停歇。中草药白芨即将采挖,树干上种植的铁皮石斛将在冬季迎来收获。“过去改田种李没几户愿意。”种植大户孙孝武指着自家15亩果园打趣说,“如今村里倒有人家要买米吃了。”立体套种模式让亩产值成功翻番。
从单一种植到“空中挂仙果,树上长金条,地下生元宝”的立体种植模式,沿河的空心李产业不断拓展新路径。目前全县18个乡镇种植沙子空心李9.28万亩,其中11个乡镇连片种植超140亩,直接带动8398户近3万人参与种植,创造36.5万个就业岗位。
产业链延伸步伐也在加快,目前,沿河建成冷链仓储设施54座,储存能力达3600吨。建成年产500吨“遇见李”果酒加工厂。
在科技赋能方面,李子核心产区新布设的物候观测仪与多参数气象站协同工作,结合国家基本气象站,实现对光照、温湿度等要素的精细监测。科研人员正解析气象条件对果树生长的影响,为果农提供精准管护指导。
如今,沿河正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展精深加工与科技研发。
指导老师:周培富 韩洪强 龙贵云 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