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31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7月31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03版:论苑 -> 高中数学微写作联动体系的建构思考

创新实践

高中数学微写作联动体系的建构思考

2025年07月31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张俐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反观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重解题轻表达”的普遍现象,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时常出现“会做不会说”的认知断层,于是围绕学习方法、教学路径、沟通桥梁和评价标准,提出新课程高中数学微写作联动体系的研究方向,通过数学微写作这一新兴载体,以核心素养目标培育为根基、学科融合实践为纽带、评价体系革新为杠杆,为数学教学新样态的实践探索提供创新路径。

    一、基于如何引领学生数学成长的思考

    (一) 数学微写作关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学生数学思维可视化与元认知能力发展、探寻数学、体悟数学情感的新兴载体。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高考选拔制度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冲突、传统讲授范式与深度学习要求的冲突、分科教育传统与融合素养要求的冲突以及传统学习评价与素养导向下的学习评价的冲突。于是,如何培养数学学习兴趣、记录思考过程、提炼学习方法、分析错题资源、获取成长反馈等便成为我们目前急需思考的问题。

    (二)“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核心素养对整个数学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起着统领性的作用,而数学核心素养与高中数学微写作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一是数学微写作通过短篇书面表达,系统培养核心素养中的“三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用数学思维思考,用数学语言表达。二是微写作通过整合知识、诊断教学顽疾、显化思维路径、强化反思能力、表达情感体验,深化跨学科技能内化,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具有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的操作优势。三是教学实施契合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本着“我的微写我做主”的自愿原则,以学生自主选题为基础,教师动态调整难度,通过分析微写作内容精准发现学习问题,提供针对性指导。

    二、基于高中数学微写作的实践探索

    (一)“四环·三评”——高中数学微写作联动体系思想路径

    “数学微写作”作为思维载体,通过书面表达促进深度理解,显化学生数学思维路径,促进对解题策略、概念本质的认知以及情感体验的表达,“四环”指微写作实施路径,直击学生“懂而不会表达”“会而难以迁移”“教师无法深刻体察学生数学情感”等教学痛点;“三评”指微写作评价框架,覆盖评价标准、指标映射和评价形式,形成“目标——测量——反馈”的闭环,为突破传统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困境提供可操作路径,实现从“结果量化”到“过程增值”转型的评价革新,形成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的良性循环。

    1.路径四环——微写作实施路径

    一环:重实效,制定计划——让老师懂得做。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确定微写作内容和形式的选择,明确每个阶段的思维层次要求。

    二环:深优化,拓展渠道——让老师懂得教。通过整合教材内容、数学文化等多元教学资源,开发微写作素材资源,辅以方法指导,通过优秀作品展评示范引领。

    三环:新门类,达成高效——让学生写得出。系统收集学生微写作品,将其按照一定的逻辑性进行分类,形成各具特色的专题,从而实现微写作的高效应用。

    四环:搭平台,展示应用——激发微写潜能。通过搭建多维度展示平台,提升学生微写作积极性,激发学生潜能,“微”出精彩。

    2.评价三维——微写作评价革新

    微写作评价框架——让老师懂得评。突破传统仅关注结果量化 (如分数、升学率等) 的评价模式,向“过程增值”的评价标准转型,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的评价,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和评价,充分发挥数学微写作的效能。

    (二)“四环·三评”微写作联动体系关系

    “四环”是教学主线,为“微写作”提供实施框架,“三评”为“四环”提供具体的内容载体,之间优化反哺;“三评”是动力源,实现元认知建立、同伴学习,思维诊断,教学调整,反向优化“四环”,二者双向赋能;“微写作”是承载体,为“三评”提供素材和依据,“三评”为“微写作”提供量化依据,提升实践效果。通过“四环”搭建实践阶梯、“三评”嵌入反馈机制、微写作作为载体贯穿始终,三者协同作用,形成起“路径引导——微写承载——评价驱动”的闭环联动关系,助推集“核心素养—学科融合—评价革新”于一体的数学教学新样态。

    三、基于为学科融合提供范式迁移的普适性考虑

    “四环·三评”数学微写作联动体系具有为学科融合提供范式迁移的普适性。一是“四环·三评”联动体系为学科融合创新提供系统性方法支持。二是“四环·三评”联动体系提炼了学习和评价的核心要素,为解决学科融合中“如何有效组织微写作学习与评价”提供了一个经过验证的,可借鉴和参考的方法。将该体系的核心思想、结构框架和实操流程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适用基础。

    (作者单位:黔西南州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