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
语言教学改革赋能人口质量红利跃升
陈凌翔
语言作为思维工具、文化载体与数字时代的关键接口,既是文化自信的外在表达,也是人力资本增值的重要媒介。探索语言教学改革如何助力人口质量红利的培育与释放,能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力资本支撑。
从人口数量红利到语言红利的结构性转化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国凭借庞大的劳动力规模形成了“数量型人口红利”,成为全球制造业与贸易体系的核心参与者。然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至2023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从74.5%降至68.8%,人口抚养比持续上升。在此背景下,人口红利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
语言对人口质量红利的支撑体现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当语言承载的文化符号被全球认知、认同并转化为消费偏好时,便会产生可观的“软实力溢价”。
六环节闭环的内在机理
语言教学改革需构建“价值锚定—内容革新—方法升级—评价适配—红利转化—生态强化”的闭环系统,各环节形成相互支撑的动态平衡。
文化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内核,确立语言教学的精神坐标,避免沦为单纯的工具性训练。
内容革新:基于文化自信重构教学内容,将语言能力与文化认知、创新思维、产业需求绑定,使其成为可积累的“文化资本”。
方法升级:融合数字技术与文化场景,构建“沉浸式”教学生态,实现从“知识灌输”到“能力生成”的转变。
激励适配:建立与新质红利目标匹配的评价体系,将文化认同、思维创新、跨场景语用能力纳入核心指标,引导教学方向。
红利兑现:通过语言能力的系统性提升,增强个体创新效率与文化传播能力,转化为就业竞争力、产业附加值与国际话语权。
生态强化:红利兑现后形成的经济收益与文化影响力,反哺语言教学改革,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这一闭环突破了传统语言教学“就语言谈语言”的局限,将其纳入国家人力资本战略与文化发展全局,实现工具价值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从理念到实践的路径设计
筑牢价值锚点,强化政策支撑。中华语言文字是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其内在特质与人口质量红利的需求高度契合。从思维层面看,汉语“意象叠加”和“辩证统一”的表达习惯,更适合处理复杂系统问题。从技术适配性看,汉字的多义性与语境依赖性使其在AI提示工程中具备独特优势。研究显示,在生成式AI任务中,包含典故、隐喻的汉语提示词能激发模型产生更具创造性的输出,这为我国在人工智能时代抢占语言技术高地提供了基础。
为保证语言教学改革中核心价值得到巩固,政策层面需构建“硬约束+软引导”的支撑体系,如国家语委牵头编制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发展报告》,动态更新 《青少年必学文化关键词》,将“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等核心概念转化为可教学、可传播的语料;建设“文化语用场景库”,覆盖家庭、校园、职场、国际交流等场景,提供标准化的对话模板、表达范例与文化注释,通过统一API接口供教育机构与企业使用;将文化语用能力纳入公务员、教师等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形成“自上而下”的示范效应。
构建“价值认同+思维拓展”的内容体系。语言教学应打破学段壁垒,实现语言教学的“纵向贯通”与“横向赋能”,从而衍变为人口质量红利。
纵向一体化设计。学前阶段,把仓颉造字、汉字进化等内容有机融入游戏和教学中,刺激儿童的概念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小话剧、歌唱、朗诵等孩子喜爱的方式把亲情、友爱、诚实、勇敢、智慧等价值植入他们的心里;K12阶段,升级“大语文”课程,增设诸如“汉字构形与文化密码”“古典诗词中的科学思维”等模块,通过解析“道”字从“道路”到“规律”的引申,理解中国哲学的认知跃迁;高校阶段,开设“学科汉语”课程,如“法学汉语中的情理平衡”“工程汉语中的系统思维”,让专业语言所承载文化基因激发专业方面的深度思维;职场阶段,开发“岗位话语包”,如外贸行业的“和谈话术”、文创产业的“符号转译指南”,将文化优势转化为职业竞争力。
横向模块化赋能。A模块“汉字思维与符号经济”——结合故宫文创、国潮品牌案例,教学员将汉字结构转化为文创产品设计 (如“福”字的多元视觉表达),对接文化产业需求;B模块“典籍阅读与策略写作”——从《孙子兵法》 提炼商业谈判话术,从《礼记・大同篇》 解读国际合作提案的表述逻辑,提升政策与商业文案的文化厚度;C模块“多模态表达与数字叙事”——教授如何用短视频、虚拟场景等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例如用Vlog呈现“春节习俗中的家族伦理”,增强文化传播的感染力。
从分数导向到价值创造
构建“三维度、全周期”评价体系,文化认同度——通过量表测评学生通过“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传统视角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结合访谈考察其在具体情境中的践行意愿;语言创新值——衡量学生原创表达的传播力与应用价值,如自媒体账号中文化主题内容的阅读量,或被企业采纳的商业文案创意;数字传播力——在评估短视频等数字产品的价值时,要把其在跨境社交平台、国际论坛中传播中国文化的效果,如海外点赞量、多语种文章的转发率等作为评价指标。
红利转化与生态强化
语言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质量红利的跃升。个体层面,培养“双栖人才”——既精通语言工具,又能依托文化底蕴创造价值。
语言教学作为文化传承与能力培养的核心载体,需以文化自信筑牢文化强国之基。当汉语承载的思维优势转化为创新动能,中华文化符号通过语言传播产生全球共鸣,跃升的人口质量红利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深厚而持久的动力。这既是教育改革的使命,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
(作者单位:贵州黔南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