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冈县田坝社区:
用“红”的标准种出“绿”的品质
![]() |
贵州黔茶农旅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查看茶叶分类质量。 |
![]() |
茶农把采下的茶青送到茶企售卖。 |
本报记者 岳端 实习生 王亚楠 谭亚桐 彭珊 谢甜甜 孙悦 邱颋钜
7月23日,校媒融合调研组重走当年红色调研路,在位于遵义市凤冈县永安镇的农业互助合作陈列馆里,永安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邹蕴琦指着泛黄的史料,向贵州民族大学的师生讲述着这片土地的“双色”故事。
从“互助红”到“生态绿”,一脉相承的奋斗路。1955年,时任凤冈县委组织部部长柳耀华到原永安区崇新乡调研互助合作运动,写下的报告被收录进《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毛主席亲笔批示近600字,称赞这里“党建引领、书记带头、团结互助、求实创新”的经验做法。
彼时,村民们生产资料一起用,把生产干好干强,在贫瘠的土地上种出了希望。
如今,这份红色基因已化为田坝社区绿色发展的动力。站在仙人岭观景台俯瞰,2.8万亩茶园如绿浪翻滚,其中1.6万亩通过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是贵州省单块面积最大的有机茶园。
“以前是‘有女不嫁干田坝,三年两载苦荞粑’,现在是‘一朝种上仙灵草,如花淑女任郎挑’。”田坝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喻啟波笑着说。
2003年,田坝社区以党建为引领,规模化发展有机茶产业。面对“种茶四年才收益”的顾虑,党员率先种上茶叶,挨家挨户算“生态账”“长远账”。政府同步推出三年肥料补助等政策,让村民吃下“定心丸”。
喻啟波从办家庭小作坊起步,逐步升级为规模化茶企,带动五分之一党员投身茶产业。现在社区195名党员中,已有不少茶农成长为企业经营者,用行动诠释了“党员先干一步”。
这片绿,是“双有机”战略浇出来的。喻啟波介绍,田坝社区坚持全域有机、全产业链有机,禁用化学农药和化肥,每年统一采购20余万元生物农药,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替代传统施肥。同时采取“1+3+2”模式,用“红”的标准种出“绿”的品质。
“1”,即党建引领,社区195名党员起带头示范作用;“3”,即镇、村、组三级监管网格化管理模式,发现违规使用农药立即查处,确保实现“双有机”品质;“2”,即茶企和茶农共同参与监管茶叶生产加工,通过网格化管理模式,保障茶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喻啟波说,目前84家茶企已全部与2500多户茶农签订协议,茶企包技术指导,茶农包质量达标。
清晨5点,茶农胡天信已穿梭在茶园中。“采得快的时候一天能摘百八十斤,能挣两百多元。”胡天信说,他家有6亩茶田,每亩能有6000到7000元的收入,老两口生活完全没有问题。他手里的茶青鲜嫩饱满,傍晚就能在茶青交易市场完成交易。
这个日均有3000辆三轮车聚集的交易市场,见证着田坝2.8万亩茶园的价值——年带动老百姓增收2.4亿元,成品茶产值达7亿元,茶叶出口至欧盟等国家地区。村民李雪梅记得,春茶上市时,游客服务中心挤满了人,茶摊能从街头摆到巷尾。
近年来,为解决各村各有茶市、价格混乱浮动的问题,田坝社区党组织牵头将6村茶市整合为一个交易市场,“优质优价”成为共识。党员带头试水电商,邀请明星直播带货,让茶香通过网线飘向全国。
同时,探索茶旅融合路径,把茶园变成景区,打造“茶海之心”,修建玻璃栈道、茶圣广场,开展油茶茶艺表演,推出采茶、制茶、品茶的“茶旅套餐”,吸引一波又一波游客前来。
从1955年的“互助红”到如今的“生态绿”,田坝社区用“一片茶叶”串联起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写下乡村振兴的动人答卷。
指导老师:秦杰 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