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新 “思维快闪3分钟”——
初中数学趣味教学创新实践
崔德洪
2025年3月12日,春日的阳光斜照校园。课间路过九年级901班教室时,一阵笑声裹挟着“全等三角形”的讨论声钻进耳朵。推开门,竟看到两个学生扮演“三角形选手”,用道具和对话演绎“边角边判定定理”,围观同学边笑边喊“两边及其夹角!对,这样才全等!”
彼时,学生长期受短视频、游戏干扰,课堂上常常眼神游离、注意力碎片化。但这幕“数学小品”却让所有人瞬间聚焦——原来数学可以这么“玩”!这个意外发现,点燃了我探索“课前三分钟数学活化”的热情。
一、【案例描述】
为了验证“趣味互动对数学学习的激活作用”,我选取两个班级开展“思维快闪3分钟”实验,围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设计差异化活动。
1.安排901班做思维导图快闪和预习分享第一周聚焦一个单元 (如“一次函数”),学生提前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概念→图像→性质→应用的逻辑脉络。课前3分钟,轮流上台展示并讲解“知识关联”,其他同学补充修正。第二周做预习心得分享,针对新课(如“勾股定理”),学生预习后提炼“发现性问题”,要求学生如何从“毕达哥拉斯地砖”发现勾股定理?用“赵爽弦图”验证时,面积计算的关键是什么?课前3分钟,分享者结合草稿演示思考过程,引发全班追问。依次交替循环使用。
2.安排903班做自主命题挑战、数学情趣小品和围绕近期知识点(如“二次函数最值”),学生自主设计考题,要求:一是包含1个核心考点(如“对称轴处取最值”);二是设置1个易错陷阱(如“定义域限制”);三是课前3分钟,命题者上台讲解“命题思路”和“破题关键”。第二周做数学情景小品。如演绎“三角形全等之争”,两个三角形争夺“工地测量冠军”,通过“边边边”“边角边”等条件比拼;模拟“行程问题法庭”,追及、相遇问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化身证人,辩论责任归属。第三周表演数学律动创编,用身体动作表现数学规律,如数列律动,手势快慢对应“等差数列公差”,队形变化展现“等比数列增减”;几何对称舞,双人动作模拟“轴对称”,集体造型呈现“中心对称图形”。如此交替使用,让学生不在用同一周使用同一种方式而厌烦。
二、【成果展示】
就这样,一个月的实验时间很快结束了,实验班级的变化超出预期。
1.901班,知识体系从“零散碎片”变为“网状结构”,解题时能快速关联“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联系”;预习从“被动看课本”转为“主动找规律”,勾股定理课上,学生自发提出“勾股数拓展猜想”;
现场再现:李雨桐分享时,举着自制的“弦图拼图”卡壳在“中间小正方形的边长怎么算”。台下立刻有人喊:“直角边差是b-a!所以面积是(b-a)2!”——争论中,公式推导成了“解谜游戏”。更意外的是,周测时竟有学生提出“勾股定理拓展猜想”,“如果是钝角三角形,会不会是a的2次方加b的2次方小于C的2次方?”——预习从“被动抄定义”,变成了“主动挖宝藏”。
2.903班,学生从“刷题者”变成“命题者”,逆向思考能力提升,面对考题能敏锐识别“陷阱设计逻辑”;
现场再现:陈江设计的题是“求y=x2-4x+3在x的取值范围[0,5]之间。”讲解时,他故意拖长音,“大家以为顶点x=2在区间里,所以最小值是-1? 但最大值呢? x=5时y=8,比x=0时的3大!”——话音未落,李伟认为“陷阱在定义域端点!”当学生开始逆向思考“怎么挖坑”,刷题时自然多了“猎人视角”,不再是被动解题,而是预判“命题人会在哪设伏”。
3.抽象定理化为“故事记忆点”,三角形全等判定的“5种方法”被编成顺口溜,“SSS稳,SAS准,ASA刚,AAS灵,HL专克直角形”默写正确率92%(比死记硬背高34%);对“规律感知”更敏锐,数列规律题的解题速度提升30%,几何对称题的空间想象错误率下降40%。
通过“思维快闪3分钟”,数学课堂打破了“枯燥刷题”的刻板印象,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知识活化、思维进阶、兴趣激发的多重突破。下一步,将进一步探索“快闪内容与课标专题的深度绑定”,让每一次3分钟,都成为核心素养生长的“微引擎”。驱动学生在玩中学、在创中悟,真正让数学“活”在课堂里,“长”在思维中。
(作者单位: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