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行走的思政课”在海雀村上演
贵师院青年让“挺膺担当”具象化
![]() |
队员们拜访文朝荣老书记之子文正友。 |
特约通讯员 李佩桓 陈鹏辉 黎昕然
7月中旬,盛夏的海雀村,松涛阵阵,绿意盎然。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踏着泥土芬芳而来——他们是由贵州师范学院团委联合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的“黔行海雀·筑梦新程”实践宣讲团的成员,带着对乡村的热忱与对理论的钻研,深入海雀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把宣讲讲成“贴心话”
在到海雀村的第一场“理论宣传二人讲”上,队员张敏和黎昕然看着摇蒲扇的大叔和大娘们,把稿子往兜里塞了塞。“伯伯嬢嬢们,去年你们在山里采的草药些有好多斤? 卖得咋样?”张敏用毕节方言开了口。
“好得很,卖了将近三万多块钱呢!”有人应声。“这就是‘产业振兴’嘛!”黎昕然笑着指后山,“山货草药些卖得好,钱就来,日子不就高兴了?”村民们听得直点头,一个阿婆说“这姑娘讲得实在!”
在文朝荣精神陈列馆里,那把磨得发亮的锄头成了“教具”。队员刘琪对着泛黄的植树笔记说“坚持”,“走了他走的路,摸了他用过的东西,讲起故事来,嗓子里都带着股劲儿。”青年学子以“院坝微宣讲”“即兴情景课”等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与海雀村的奋斗史交织讲述。这场扎根林海的“行走的思政课”,让理论既带着松针的清香,又沾着泥土的厚重,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更让文朝荣精神在代代接力中焕发新的生机。
“这书里写的‘规矩’和‘实干’,正是我父亲常挂在嘴边的话。”文正友抚着《乌蒙脊梁——文朝荣》 的封面,声音里带着笑意。围坐在“北京炉”旁,他指着书中“情定华山松”的章节,说起父亲揣着冷饭上山的往事,“他总说,种树和做人一样,根扎得深,才能立得住。”
让调研充满“真民意”
白天走进村民家中,与老人拉家常、向农户问生计,记录产业发展、生活变迁的一手素材;夜晚则与赫章县来海雀现场教学基地培训的100余名村支书在教学基地围坐研讨,以小组对话替代单向宣讲。村支书用方言分享管林、低保分配等治理经验,队员们将其与作风建设、治理效能等理论对接;入户收集的民情故事,又成为研讨中破解政策落地难题的鲜活案例。
虽然实践只有短短一周,但宣讲队的全体队员累计开展了理论宣讲、走访调研、事迹学习等活动12场,实践活动覆盖群众600余人次。带队教师、贵州师范学院团委书记周煜感慨:“海雀的绿,是文朝荣‘背土种树’的坚守,更是新时代‘生态惠民’的答卷。当青春遇见海雀,贵师院青年让‘挺膺担当’便有了具体的模样——是脚踩山路的坚定,是眼里映着绿意的明亮,是把‘小我’种进‘大我’的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