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8日 星期一

2025中国-东盟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举行

协同共创国际化人才培养新生态

2025年07月28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讯 (记者 刘绍波)7月25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办,贵州民族大学承办的2025中国-东盟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在贵州贵阳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举办。本次研讨会以“全球协同·教育创新——面向未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主题,吸引了中外政府官员、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代表等数百人参会,共同探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长学在致辞中表示,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重塑世界的今天,人才在把握机遇上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与之相关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也日益成为世界多国和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

    他说,一是深化“协同”,共筑开放联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格局。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于2020年发起实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目前,该项目已惠及近400所高校的46万多名师生,成功助力高校培养和推送了1500多名学生赴联合国总部及其下属机构等230多个国际组织及相关单位实习。二是聚焦“创新”,探索适应时代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科学技术、产业结构等加速演进,对国际化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意味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课程体系等都必须与时俱进。目前正探索如何通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工作的质与效。三是“面向未来”,构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新生态。学校和有关单位要将国际化人才培养融入长远发展规划,将“以人为本、开放平等、尊重包容、理解欣赏、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人文交流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白震提出三点倡议。一是进一步深化教育国际交流,携手推进合作落地,构建更高水平、更富活力、更具韧性的教育开放新格局。二是进一步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共同探索培养路径,培养出大批具有全球胜任力、战略前瞻力和跨文化领导力的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是新时代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塑造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的迫切要求。三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培育保障,协同推动,举措见效。

    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崔海洋在致辞中也表示,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其核心素养必然植根于“全球协同”的沃土,孕育于“教育创新”的实践,应坚持数字教育、文化互鉴、科教协同。贵州民族大学在“留学贵州”的总体框架下,积极打造“留学贵民大”品牌,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推动“中国-东盟青年文化使者”等特色项目,深化人文艺术、生态环境、数据科学等特色学科的国际合作,致力于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并勇于创新实践的复合型人才。他还倡议共筑智慧教育新平台,共培青年领袖新力量,共研区域发展新方案。

    在主旨演讲环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信息化与人工智能教育部门主任苗逢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校长Hasan Mandal,中科浩博国际教育科技(北京) 有限公司总裁孙中雯,北京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黄侃,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张泽松,香港理工大学助理副校长Geoffrey Q.P.Shen,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金旭等嘉宾围绕“全球教育变革与国际化人才培养——共建开放、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生态”这一主题进行分享,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及国际视野。

    在圆桌对话环节,国内外高校、行业专家分别围绕“‘交流互鉴携手共进’如何通过国际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以及“‘需求引领创新驱动’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国际化人才?”两个问题进行详细对话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