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策略初探
罗明华
随着《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尤其是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价值观塑造的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思政教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本文结合新课标要求,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核心素养培养等维度,探讨思政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旨在构建兼具思想性与人文性的语文课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初中语文渗透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 学科属性的天然契合。语文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其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新课标强调“以文化人”,要求语文教学通过经典作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思政教育的目标高度一致。
(二) 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要求。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思维能力”“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四大维度。其中,“文化自信”直接指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而思政教育正是通过情感共鸣与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三) 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敏感期。语文教学通过文本解读、情境体验等方式,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社会责任感。
二、思政教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一) 隐性渗透,避免说教化。思政教育需依托文本内容自然展开,而非生硬灌输。如《背影》 中父爱的细节描写,可通过情感分析引导学生体会家庭责任与社会担当的关联性。
(二) 循序渐进,注重层次性。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分阶段设计思政目标。七年级侧重个人品德 (如诚信、友善),八年级强化集体意识 (如合作、奉献),九年级深化家国情怀 (如民族精神、责任使命)。
(三) 知行合一,强化实践性。新课标提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例如,学习 《邓稼先》 后组织“两弹一星精神”主题演讲,或结合《土地的誓言》 开展家乡文化调研,将思政教育延伸至社会实践。
三、渗透思政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 深挖教材,构建思政教育素材库。新课标要求“精选典范文本,体现中华文化精髓”。教师需系统梳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一是传统文化类:如《论语十二章》的修身之道、《岳阳楼记》的忧乐精神;二是革命文化类:如《红岩》的英雄气概、《老山界》的长征精神;三是时代主题类:如《太空一日》的科技报国、《梦回繁华》 的文化自信。
(二) 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感染力。一是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影视资源等创设情境。例如,《孔乙己》教学中模拟“咸亨酒店”场景,引导学生批判封建科举制度,思考社会公平问题;二是问题导向法,设计开放性议题。如 《我的叔叔于勒》 可提问:“金钱是否扭曲了亲情? 如何平衡物质与情感?”引发学生对价值观的深度思辨;三是跨学科融合,结合历史课中的“五四运动”背景解读 《最后一次讲演》,强化爱国主义的时代意义。
(三) 依托核心素养,实现思政目标分层。
1.文化自信。通过古诗文教学,如《木兰诗》 展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坚韧精神;2.思维能力。在议论文写作中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如 《网络暴力》,培养批判性思维;3.审美创造。如赏析《安塞腰鼓》的艺术之美,感悟劳动人民的创造力量。
(四)拓展课外活动,深化思政实践。1.主题阅读计划:推荐《红星照耀中国》《平凡的世界》等书籍,开展读书分享会;2.志愿服务结合:学习《驿路梨花》后组织社区环保活动,践行“雷锋精神”;3.数字化资源利用:制作“红色诗词”微视频,利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
四、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既是落实新课标要求的必然选择,更是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所在。教师需以教材为根基、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延伸,构建“文道统一”的课堂生态,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阵地。
(作者单位:德江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