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1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7月21日 星期一 头版 -> 第A04版:论苑 ->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伪合作”现象的反思与改进

课堂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伪合作”现象的反思与改进

2025年07月21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孔敏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的“伪合作”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生们探究学习的成效。本文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伪合作”现象展开批判性分析,通过反思的方式探讨这些表象背后的教育缺陷深层症结。并就此开展改进思考,提出改进路径。让这些策略能有效促进高阶思维发展,使合作学习从“形似”走向“神至”。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伪合作”现象表现

    (一) 目标虚化——形式化的“伪合作”

    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仍停留在“有形无神”的层面,误以为只要让学生凑在一起讨论,便是合作学习。于是,课堂常见这样的场景:教师一声令下“小组讨论”,学生便立刻转身,看似热烈交流,实则或重复教材原话,或闲聊无关话题;待教师叫停,各组汇报的内容却如出一辙,毫无思维增量。这种缺乏明确目标导向的合作。

    (二) 任务浅表——表演式的“伪合作”

    真正的合作学习应基于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促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化理解。然而,现实中许多课堂的“合作任务”却过于简单,甚至沦为表演。例如,在 《圆的周长》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分组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这本是很好的探究活动,但若教师已提前告知“周长÷直径≈3.14”,那么所谓的“合作”便只剩下机械操作,学生无需思考,更无争论,合作的价值荡然无存。

    (三) 指导缺位——失控式的“伪合作”

    合作学习并非放任自流,教师的适时引导至关重要。然而,部分教师或过度干预,剥夺学生自主权;或完全放手,使合作陷入混乱。有些教师将合作等同于“自由活动”,全程不介入,任由学生无序讨论。教师布置任务后便退居讲台,只顾低头整理课件,而台下学生有的争执不休,有的发呆走神,最终汇报时,多数小组仍停留在直觉猜测,未能形成严谨的数学推理。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伪合作”现象的反思

    (一) 理念偏差:对合作学习本质的误读

    一是教师通常执着于完成教案中预设的合作环节,却忽视了合作学习最本质的特征——思维的深度互动与认知的协同建构。在这样的课堂上,合作沦为教师完成教学流程的装饰品,而非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助推器。值得反思的问题

    二是在现行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通常抱有功利化取向,将合作异化为表演工具,这种为合作而合作的浮于表面的教育观念,促进教师评估学生的重点是“是否看到合作”,不关注“思维是否得到发展”,而是“流程是否完整呈现”。

    (二) 设计缺陷:任务与组织的失当

    教师对学习任务的设计容易陷入浅表化,导致思维、挑战性的双重缺失。或是产生另一种极端,教师为体现探究性,设计远超学生认知水平的任务。这种脱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任务设计,非但不能促进合作,反而会加剧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在设计学生分组合作时,未充分考虑小组合作的灵活性、适配性,尤其是没有合理分配学生在小组中的角色,导致学习共同体的虚假构建,合作学习难以获得突破性发展。

    (三) 实施乏力:过程指导的缺失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若介入时机不当,会导致干预错误或干预过度,使合作沦为教师思维的传声筒。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种极端,教师完全放手,任其发展,对台下此起彼伏的争论声充耳不闻。直到汇报环节才发现,有的组还在争,有的组则完全偏离了数据主题。

    三、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伪合作”现象改进策略

    (一) 理念重塑:回归合作学习的本质内涵

    教师应关注从形式走向实质的转型。记得去年在教授《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时,我照例安排了小组讨论环节。看着学生们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的样子,我一度以为教学很成功。直到巡视时听到一个小组的对话:“你先算括号里的,然后乘除,最后加减”“我知道,老师刚讲过”,我才猛然惊醒——这哪里是合作? 分明是机械复述! 这个教训让我明白,真正的合作必须建立在思维碰撞的基础上。现在,我会精心挑选那些具有多种解法的题目作为合作内容。

    (二) 设计优化:提升合作任务的思维品质

    教师可以采取分层任务设计策略。例如,在 《圆的面积》 教学中,我设计了一条循序渐进的任务链:先用圆形纸片进行测量计算 (基础层),再合作推导公式 (发展层),最后解决“给操场画白线需要多少涂料”的实际问题 (拓展层)。这样的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切入点,动手能力强的负责测量,逻辑思维好的主导推导,实践意识强的解决应用问题。

    (三) 过程指导:构建精准的介入支持体系

    过程性评价改革是促进学生们积极开展合作的重要驱动力。为了改变“只重结果”的评价方式,我设计了一份特别的评价表,包含三个维度:钻石级思维 (提出新颖观点)、金话筒奖 (促进讨论深入)、银牌调解员(化解组内分歧)。这样的评价文化,让合作过程本身成为了学习的重要内容。

    (四) 环境改造:创造支持深度合作的条件

    为学生们的合作提供资源支持系统。我在教室一角设置了“合作加油站”,这里有各种思维工具:可擦写的桌面贴纸用来记录思路,不同颜色的磁贴用于标记问题难度,还有我自制的“讨论锦囊”,比如当讨论陷入僵局时,可以尝试:1.举例子 2.画图表 3.换角色。最受欢迎的是“问题银行”——一个装满数学问题的透明罐子。学生可以随时抽取问题作为合作素材,从“计算操场面积”到“设计最优购票方案”,这些问题都来自他们的真实生活。

    (五) 技术赋能:数字工具的创新应用

    教师可推动学生们采用混合式合作模式。在《折线统计图》单元,我尝试了“线上+线下”的合作模式:课前学生在平板上收集自己一周的作息数据;课中小组合作整理数据、绘制图表;课后在线讨论“如何优化时间分配”。

    四、结语

    这些策略的实施,让我亲眼见证了合作学习从“形似”到“神至”的转变。现在的数学课上,我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是思维碰撞的促进者;学生们也不再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建构。当听到他们争论“我觉得这个方法更优美”时,当看到小组自发组织补充研究时,我深深体会到——真正的合作学习,确实能让数学课堂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作者单位:织金县八步街道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