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08版:论苑 -> 新高考背景下语文阅读试题变革及教学应对策略

教学策略

新高考背景下语文阅读试题变革及教学应对策略

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尤芮

    新高考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的重大举措,语文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对高中语文有着深远影响。从新高考语文阅读试题可以看出,考查重点已从单纯考查知识点的基础上,转向侧重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了解阅读试题变化趋势,并能够基于变化来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才是目前需要高中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

    一、新高考语文阅读考情与备考策略

    纵览新高考语文阅读五年考情,考查内容覆盖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且涉及跨学科,如:2024年新高考Ⅰ卷涉及政治社会学,考查核心概念为“持久战”,2023年新高考Ⅰ卷涉及新闻学,考查核心概念为“竞争性真相”等,在文本形式、文体、题材、题目分数的分布等方面均呈现“随文命题”的命题特点。为此,基于新高考语文阅读考情,该类题型的备考可考虑从“强化基础知识”“关注官方模考”“强化思维模式”“关联课本,注重群文阅读”四方面备考。

    二、新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的变革分析

    (一) 考查目标:从知识本位到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传统高考中,语文阅读试题侧重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理解、语法规则、文学常识等方面。而在新高考背景下,考查目标转向了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根本性转变要求高中语文课堂须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为例,该材料围绕“诗画异质”展开,这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文本中关于诗画不同特质的阐述,考查学生对文本观点的概括、推理判断以及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第4题要求学生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试题结构:题型与题量的优化重组

    新高考语文阅读试题优化重组了题型与题量。一方面,语文阅读题型更加丰富,除传统的选择题、简答题外,增加了论述题、探究题等主观性较强的题型。这些题型能够更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题量也有所调整,阅读量整体增加,这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022年新高考Ⅱ卷现代文阅读部分,不仅包含了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还增加了文学类文本的考查篇幅,且在题型设置上,选择题的选项分析更加细致,简答题的设问角度更加灵活多样,如要求学生分析文本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及其效果等。这种题型与题量的变化,促使学生必须具备快速阅读、准确理解和有效作答的能力,也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解题策略。

    (三) 文本选材:多元化与时代性的融合

    新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的文本选材呈现出多元化与时代性融合的特点。从文本类型来看,涵盖了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论述类文本:学术论文、时评、政论等,实用类文本:新闻报道、科普文章、人物传记等。这种多元化的选材能全面考查学生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能力。同时,文本选材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紧密联系当下社会热点、科技发展、文化现象等。2023年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围绕“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展开,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对文学领域的影响,体现了时代发展对语文阅读考查的渗透。这种选材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够提升语文能力,还能拓宽视野,增强对时代发展的关注和理解。

    (四) 设问方式:开放性与思维深度的拓展

    新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的设问方式更加注重开放性与思维深度的拓展。许多试题不再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这种设问方式打破了传统思维的束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如: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小说采用开放式结尾,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尾过于突兀,有人则认为结尾引人深思,你同意哪种观点? 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理由。”这种开放性的设问方式,要求学生具备深入思考、独立判断和清晰表达的能力,也促使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三、新高考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构建

    (一) 教学理念革新: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阅读教学观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形成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课堂氛围。而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须转变传统教学思维,聚焦培育核心素养,如,在讲解2021年北京高考语文卷中关于 《红楼梦》 的题目时,教师不应仅仅告知学生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深入研读《红楼梦》原著,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脉络,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培养逻辑思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 课程资源整合:构建多元立体的阅读教学资源体系

    教材是阅读教学的重要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整合教材内外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阅读资源,对教材中的文本进行拓展延伸。在教授教材中的古诗词时,可以引入同一诗人的其他作品,或者同一题材的不同诗人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另一方面,还可积极开发课外资源,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纪录片等。以2023年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相关的学术论文、科普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应用及影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对前沿科技话题的关注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 评价体系完善:建立过程性与发展性的阅读评价机制

    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阅读试题变化,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对命题考查目标、试题结构、文本选用、设问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我们清晰地认识到阅读教学需要在理念、资源整合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革新,树立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能力与素养的双重提升;建立多元立体阅读教学资源体系,使学生有更多的阅读选择;建立阅读过程性、发展性阅读评价机制,使学生能根据评价获得自身的进步。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应该与时俱进,结合具体的语篇特性,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途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更好指导学生应对新高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普安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