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教科所所长唐文建:
37部专著构建“唐门秘籍”
![]() |
唐文建老师在研讨会上作报告。 |
![]() |
本报记者 廖尚海 特约通讯员 杨聪训
在黔东大地层峦叠嶂的武陵山区,铜仁教育人用30年时间完成了一场静默的突围——高考一本上线率从15.94%到28.78%的跃升轨迹里,镌刻着一位教育研究者的执着身影。九三学社铜仁市委副主委、市教科所所长唐文建,用37部专著、上百场教研活动、数十项创新成果,在锦江之畔书写着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三尺讲台育桃李等身著作写春秋
2023年深秋,铜仁市民族中学的报告厅里,数百名教师正在传阅一本 《高中数学深度学习案例》,书页间密布的批注符号,记录着作者唐文建二十年如一日的教研求索。“这些案例不是书斋里的理论推演,而是从全市46所高中课堂里‘长’出来的实践智慧。”一位资深的数学教师说道。
在唐文建的办公室,两米高的书柜自成一道景观:从《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学习策略》 到 《少数民族学生体验式学习模式》,37部专著构成完整的教学研究体系,最底层的文件盒里珍藏着1998年手写教案,泛黄的纸页上,红蓝双色批注见证着从一线教师到教育专家的蜕变轨迹。
“教育研究不能做空中楼阁。”这位研究所所长常常这样告诫青年教师。他的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创作历时五年,调研足迹遍布全市128所初中,书中214个教学案例全部经过三轮课堂实证。正是这种扎根大地的研究态度,让他的专著成为铜仁教师案头必备的“教学宝典”。
教研革新者的破局之道
2018年那个闷热的夏天,唐文建站在市教育局的数据大屏前眉头紧锁:全市本科上线率在51.28%徘徊三年,乡镇中学数学平均分与城区相差26分。这位刚上任的教科所所长意识到,必须打破“大水漫灌”的传统教研模式。
为此,“三全教研”体系应运而生,在万山区仁山学校能看到这套系统的鲜活注脚:教室后方架设的智能录播设备,将乡镇教师的常态课实时传输到市级教研平台;每周四下午,由唐文建领衔的名师团队开展线上诊断;每月最后一周,送教团队带着定制化教案进行现场示范。这种“观测-诊断-改进”的闭环,让该校数学平均分两年提升19分。
数据见证着革新成效,2024年全市教研活动频次较2018年增长240%,形成“市-县-校”三级教研网络;建立的46个学科基地覆盖全部高中,培育出73位省级教学名师;独创的“四维评课法”被纳入全省教师培训体系。更令人振奋的是,乡镇中学本科上线率首次突破40%,教育公平的阳光真正照进武陵深山。
九三学社人的教育情怀
作为九三学社铜仁市委副主委,唐文建始终铭记“爱国民主科学”的宗旨。他的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一封来自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手写感谢信,这与他2019年提交的 《关于加强特殊教育建设的建议》 密切相关。该提案推动市级特教经费增加300万元,新建资源教室28间,让127名残障儿童获得适配教育。
在参政议政的道路上,唐文建展现出知识分子的担当。他主导的“教育质量监测网络”提案,使铜仁成为全省首个实现全域网上阅卷的市州;关于“民族地区教师发展”的调研报告,促成“银龄计划”在铜仁落地,57位退休名师重返讲台。更令人瞩目的是,他创新将社务工作与教研结合,发展21位优秀教师入社,组建了铜仁教育系统的“九三教育智库”。
薪火相传的教育守望
在印江中学九三班,一位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上,学生们正用“迁移反思法”解构二次函数。这套源自唐文建省级课题的教学法,已通过“青蓝工程”传播到全市初中课堂。作为工作室主持人,唐文建坚持每月“三个一”:一次乡村学校走访、一场青年教师座谈、一节示范课直播,他创建的“1+N”导师制,让132位骨干教师与397名新教师结成对子。
这种传承正在开花结果。在2023年全省教学技能大赛中,铜仁教师斩获7个学科一等奖,创历史最佳;由他指导的省级课题 《数学体验式学习》 获基础教育成果奖;更有一批“唐门弟子”开始独当一面,青年教师李航在接手松桃民族中学高三数学组后,将班级平均分提升23分。
暮色中的锦江河畔,唐文建常散步思考教育命题。这位从大山里走出的农家娃,到执掌一市教研的专家,他始终保持着教育者的纯粹:“每个数字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山里孩子拥有改变命运的知识铠甲。”
当铜仁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开始输出“武陵经验”,当少数民族学生体验式学习模式走向全国,这位九三学社人依然保持着清晨7点到办公室的习惯。在他办公室的记事板上,最新一行字迹清瘦有力:“启动县域教研能力提升三年计划”。乌江奔流不息,教育者的脚步永远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