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榜样身上读懂教育初心和力量
![]() |
与孩子们互动。 |
![]() |
陆成文的故事,让实践团的学子们深受触动。 |
本报记者 虞思滔
“我来到这里的时候,路不通,老百姓的苗语更是听不懂。当孩子们用渴望的眼神看着我的时候,我告诉自己,一定要留下来!”
七月的贵定县沿山镇森山村,青山环抱,蝉鸣阵阵。在贵定县沿山镇岩脚教学点,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以下简称“黔南幼专”)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青苗筑梦”实践团的21名队员,围坐在陆成文的身边,倾听着这位“全国模范教师”的教育故事。
十三年间,陆成文以“党员教师”的信念和“热爱教育”的初心,持续改善当地教育观念与卫生习惯,显著提升学生成绩,已送出约130名学生,帮助孩子获得走出大山的能力。其无私奉献彰显了基层党员教师扎根乡土、育人兴邦的崇高精神,并于2024年9月获评“全国模范教师”,成为乡村教育榜样。
陆成文的故事,让实践团的学子们深受触动。“以前对‘奉献’一词不够具象化,直到看到陆老师黝黑的皮肤、一口流利的苗语,才明白这两个字有多沉。同时,在陆老师身上看到,我们面对的是最纯真的孩子,爱比知识更重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张艳红着眼眶说。
连日来,“青苗筑梦”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能力、兴趣爱好等优势,围绕“一老一小”开展亲情陪伴、安全自护教育、素质拓展、暑期托管等实践服务。
“这次实践活动,不仅验证了我在校所学专业知识,能有效衔接并应用于实际教学。陆老师的教育故事更坚定了我的职业信念,我也想像他那样,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奉献自己的力量。”小学数学教育专业骆礼琴坚定地说道。
为期7天的实践,实践团带着对乡村振兴成果如何落地、留守未成年人成长需求、基层治理现实困境等问题的深度思考,深入田间地头与百姓家中,力求在观察与倾听中,将鲜活的社会见闻与扎实的调研数据,淬炼成对国情社情的深刻理解与富有建设性的思考成果。
与模范教师的相遇,也让黔南幼专“三下乡”活动的意义愈发清晰。离别之际,实践团成员向陆老师和孩子们道别,挥动的双手更像是“接力棒”,让教育的光,照亮更多孩子的童年。
黔南幼专团委副书记陈明芳表示,多年来,学校始终将“三下乡”作为学生成长的“实践课堂”,鼓励学子们带着专业知识走进乡村。在这里,他们不仅教孩子们科学启蒙、艺术启蒙,更在与基层教育者的碰撞中,读懂“专业”二字的分量,是能用本土化方式传递知识的智慧,是对“教育为民”信念的坚守。
据悉,近三年,黔南幼专“三下乡”已累计派出54支队伍、716名师生,足迹覆盖全省9个县(区、市),成功塑造了“教育关爱”“政策宣讲”“文化艺术”等一批有温度、有影响力的实践品牌。此次2025年暑期实践,更是紧扣“大思政课”建设要求的生动教学,引导青年在服务奉献中深刻认识国情,在基层淬炼中坚定理想信念,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素养和社会化能力,真正实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育人目标。
接下来,该校将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服务,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深镌刻为青春的鲜明底色,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所需,以赤子之心感知时代脉搏,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挺膺担当的磅礴力量,为探索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宏伟征程贡献充满朝气的黔南幼专智慧与青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