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
青春在普马村墙上绽放
![]() |
实践队员和他们的墙绘作品。 |
本报记者 丁亚
7月10日,烈日当空,贵安新区高峰镇普马村普马组的道路旁,草帽挡得住汗水,却遮不住一张张青春脸庞上的专注。
贵州医科大学学子们手持画笔与颜料桶,正一笔一画地为乡村“素颜”的墙面注入色彩与温度。
这是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墨彩乡音·直播绘梦队”与“杏林春暖·科普艺行队”两支实践队20名同学抵达高峰镇的第二天。
墙绘、助农视频拍摄、义诊、中草药科普宣讲……任务满满当当,颜料也悄悄沾上了年轻人们的裤脚。
指导老师邓棚予在完成前期对接工作后,便大胆“放手”,将具体落实的任务交给实践队队长与队员们,并鼓励道:“给他们舞台,才能长出翅膀。”
腼腆的队长徐兆彩坦言,从队员到领队的转变曾让她倍感压力。面对沟通、分配、执行等千头万绪的事务,第一次带队的徐兆彩一度手足无措。但如今,队员们常喊出的“我来! 我来!”充满了主动担当的热情,这股力量悄悄化解了徐兆彩心底的忐忑,也让邓棚予欣慰地看到了同学们身上愈发鲜明的闪光点。
午后,一场大雨带走了灼灼的太阳,却没有浇灭同学们心中的那份热情。
不远处,药物制剂专业大二的江满波手中的炭笔正沉稳地勾勒一棵象征希望的“成长树”。这位“三下乡”活动的“老将”感受深刻。今年村子的开放包容与村民眼中流露的满意,为他们前期的创意与灵感插上了轻盈翅膀。
而在中药学专业的邓吉喆眼中,乡村最本真的模样正透过汗水浸润的时光清晰展现。当颜料融入了泥土的气息,他心中已埋下承诺:“开学后,我们会骑车回来,看看亲手绘出的‘家’!”
绿油油的辣椒苗旁,村民罗方迪在队员指导下,一遍遍练习着新编的助农歌曲。另一边,村民罗松探出头,笑意盈盈地欣赏着自家外墙上一笔一画逐渐成形的画作。偶有车辆经过,好奇的村民摇下车窗细细询问墙上的风景故事——青春笔触与乡野温情,在普马村浑然交融。
当医学的严谨遇见艺术的斑斓,当青春的探索融入乡土的血脉,学子们用颜料丈量大地,用知识反哺乡村。这画笔蘸满的不仅是阳光,更是年轻心灵对乡土最深情的告白。在普马村的墙垣上,一幅关于成长与希望的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