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民族高校理工科建设
李雪如 喻进
民族高校大多为综合性普通院校,受所在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理工科普遍存在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弱的问题,理工科人才匮乏。民族地区的发展是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点。新时代,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民族高校在新发展坐标中的办学使命。民族高校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刻领会“四为服务”科学内涵,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强化理工科加快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地区发展。
一、深化教育管理改革
革新学校管理体制。高校管理在高等教育事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是提升管理水平的关键。通常情况下,学院依据学科逻辑设置,系 (部) 以专业为基础设立,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院间形成了较高的组织壁垒。民族高校应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紧密围绕民族地区发展急需的关键领域,精心设计学术组织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大胆探索理工科学院的组织建制,创新多学科交叉耦合模式,优化传统、固有的院系架构形式,为构建新型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筑牢组织根基。
优化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如同指挥棒,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当前,在世界范围内颇具影响力的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以学术水平评价指标为主导,涵盖学术论文数、学科建设等方面,以此来衡量一所大学的办学质量。高校内部的教育评价则是高校自身深化改革的风向标,直接关乎人才培养方向和办学水平。民族高校应清醒认识学术水平评价的作用,正视自身与其他高校的差距,转变思想观念,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理工科学术水平评价指标,提高服务成效评价的比重,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积极探索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以重构的评价体系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助力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建设。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与东部地区相比,民族地区在经济体量和质量上存在明显差距。在同等教育经费比例支持下,民族高校获取的资金总量有限,再加上自身办学基础的差异,办学收入也呈现出梯次性差异。面对这一客观事实和日益激烈的内部竞争,民族高校应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重点向理工科倾斜。同时,集聚有限的资源、资金和资产,积极与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合作,探索共建理工学科和学院的新模式,促进多方资源、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有效集成,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
二、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和课程设计的核心主体,其教学规划和设计能力是提升学生核心能力的关键。民族高校理工科基础普遍薄弱,面临着优秀教师“难引进”和“留不住”的困境。因此,应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理念,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聘请一批来自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企业的技术骨干,充实教师队伍。加快构建学校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人才流动机制,大力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创新教学教法模式。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2022年启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5年又印发了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2024—2035年) 》 《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 等一系列文件。民族高校应紧紧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机遇,充分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AI等先进技术,丰富教学资源,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在时空和形式上的限制,致力于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理工科人才。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教学评价具有导向、诊断、反馈等重要作用,应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理念。充分考虑理工学科、课程的特点和要求,注重运用多元化评价方法,改变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方式,引入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指标。建立健全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机制,强化教师教学成效奖惩措施,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改进,真正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三、深化课程改革
完善课程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实效。民族院校应坚持科教融合,推动前沿知识及时转化为课程内容,通过高水平的科研反哺教学,将现代产业最新的技术发展成果和最新的人才培养要求融入理工科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大力构建学科交叉型课程、产教融合型课程、项目驱动式课程以及通识课程等多元化课程体系。
精准实施课程。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修订与精准实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应及时修订理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融入“四个服务”的根本导向,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要求贯穿始终,实现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切实发挥思政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主渠道”作用,以及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主战场”功能,筑牢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促进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格局。
强化课程实践。理工科实验实践课程要满足对人才实践能力、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的综合要求。民族高校应打破单一学科专业的限制,建立完善多元化、开放性贯通实践平台,加强实验实训实验室(基地)建设,打造校内、校外“双空间”育人场域和“无边界”实践课堂。同时,充分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产教融合、产学融合、产研融合平台和机制,在实践环节中由校内校外导师联合指导,有效利用校企资源,让学生实际参与到企业项目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国家民委教改立项项目《深刻把握“四为服务”科学内涵,加快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重点项目《科技入黔与造血提升相结合服务贵州重点产业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