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支教老师吴通文
携女共“黔行” 爱洒武陵山
![]() |
吴通文和她女儿。 |
本报记者 周朝义
当东西部协作的春风吹拂多彩贵州大地,珠海高新区凯旋幼儿园的党员教师吴通文,带着教育初心的使命,带着一份为人母的特殊牵挂,毅然踏上了跨越山海的黔北支教征途。
一年来,吴通文成为了道真首位在支教岗位上兼任幼儿园安全办主任和教研组长的老师;她用责任、担当、爱心的支教事迹和带着年幼女儿支教的身影,在莽莽的武陵山区书写了一段山海同心、躬耕教坛、点亮明灯的动人故事。
携女同行:山海之间的“双份”成长
做出支教的决定,对吴通文而言并非易事。一边,是组织的号召与内心的夙愿重合;另一边,是年幼的女儿尚在需要母亲陪伴的年纪。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吴通文选择迎难而上。她牵起女儿的小手,告别了熟悉的海滨珠海,奔赴千里之外的贵州道真。
“妈妈,我们要去哪里呀?”“去一个山很高、星星很亮的地方,和那里的小朋友一起学习、一起长大。”初到道真上坝乡幼儿园,面对陌生的环境、叠加的职责,挑战不言而喻。但她看到女儿澄澈好奇的眼睛,面对新环境的忐忑顿时化作了前行的力量。
从此,清晨的薄雾、傍晚的霞光里,上坝乡的乡道上,总能看到吴通文母女相伴同行的身影。女儿在幼儿园大班努力适应,跳起摆手舞,参加手球训练,交上新朋友;吴通文则迅速投入新角色,在适应中摸索着安全管理和教研引领的平衡点。
这条平凡的乡道,成了她们母女共同的生命课堂,记录着女儿对新世界的探索,也见证着她作为党员教师的扎根与担当。每日的同行,简单纯粹,在山风的洗礼下,闪耀着金子般的光泽,成为了最珍贵的回忆。
深耕厚植:从“看见”到“点亮”教研之光
作为教研组长,吴通文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来乍到,她首先沉下心来“望闻问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敏锐地捕捉到园本教研的瓶颈:主动性不足、讨论不够深入、课题研究几近空白。这让她意识到,点燃教师的内驱力是关键。
吴通文在首次 《让老师的付出看得见》 主题教研活动中,当老师们围坐在一起,用思维导图共同梳理日常工作的点滴付出与细微困惑时,那些习以为常甚至被忽略的努力瞬间“可视化”。那一刻,她看到许多老师的眼神亮了,一种“被理解、被尊重”的暖流在教研室流淌。这不是单向的指导,而是心与心的对话,是专业自信的悄然萌发。
尝试构建“问题链式园本教研”模型中,她认为教研不再“空对空”,而是聚焦真实发生的教育情境,形成一个个“问题链”,鼓励老师们——自主、合作、探究“协作链”。
一年来,吴通文带领团队,深挖道真本土资源,“吃新节”等独特文化成为课程实践的沃土。深夜,万籁俱寂,唯有会议室的灯光执着地亮着。她和三位老师沉浸在 《吃新节》 案例的反复打磨中,精益求精。当这份凝聚心血的成果代表道真自治县在省级评比中崭露头角时,那份由衷的喜悦与成就感,至今让她心潮澎湃。一年耕耘,成功申报并立项5个县级课题!实现了园所课题“零”的突破,更如引擎般,驱动着老师们以项目式学习的理念深入探究儿童、开发园本课程。课题与课程双向赋能,老师们做科研的底气前所未有地足。
翻阅吴通文的支教记录,时间虽短,步履即坚:主题从看见教师付出、问题解决策略,到园本课程转化、项目教学初探与深化,先后精心组织了9次园本大教研;率先带领核心教师小范围探索项目教学,将本土资源深度融入课程实践;担任县级、跨园、乡镇、集团各类评委中交流碰撞;深入乡镇送教下乡、视导指导15次,走进10户贫困幼儿家庭倾听心声,走进班级为孩子们讲故事13次……同时,作为安全办主任,始终秉持安全小事的理念,千方百计地在其职、谋其事、尽其心、善其责。
萤火汇聚:发一个朋友圈促成一桩好事
“没想到发一个朋友圈,竟然促成了一桩好事!”
吴通文回忆,山区的夜,深邃浓郁,星光璀璨却难以照亮脚下的路。当她发现幼儿园门前陡坡没有路灯,目睹早起的厨工、保安凭着手机灯照亮上班的路,忧虑涌上心头。她随手在朋友圈写下感慨:“山里的星星很亮,但照不亮上班的路!”
谁知,三个月后,数盏崭新的太阳能路灯悄然“落户”校园,柔光倾泻,驱散了黑暗。没有署名,只有一份沉甸甸的同学情谊。园长深受感动,为每位匿名的捐赠者制作了爱心捐赠证书。
女儿轻声说:“妈妈,这些灯光真像你的眼睛,温柔地看着大山睡觉呢。”那一瞬,吴通文温暖与震撼交织。她在党员日记里郑重写下:这灯光,不仅照亮了崎岖的山路,更点亮了一束信任与爱的星河。它无声地印证着:一枚党员徽章的微光,也能汇聚成照亮他人心扉的力量。
种下春天:奔赴下一程山海
珠海高新区四年来,一届又一届的支教老师,前赴后继奔赴这片充满希望的山区,用一年的时光接力点燃教育的火种。
吴通文在即将离别之际,将一年教研工作的总结与丰硕成果娓娓道来,园领导和同事们眼中由衷的赞许,让她感觉所有的汗水都化作了甘泉,百般滋味也涌上心头。
“吴老师这一年带来的不仅是方法,更是理念的革新。从顶层设计到落地生根,形成了我们宝贵的闭环式教研体系。未来,我们将以此为起点,继续深耕‘立足儿童,基于儿童本位’的教研之路,让教研从教师的真实痛点和儿童的真切需要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杨园长在总结时动情地说。
归期将近,吴通文在案头灯光下书写着最后的报告。女儿无意识地哼起了土家族摆手舞的旋律,嘴角挂着甜甜的笑意。窗外,月光如一年前初来时般清澈,静静流淌在桌面上。她写道:这一年,从本地教师身上看到了扎根坚守的韧劲与朴素的教学智慧,从孩子们澄澈的眼眸里读懂了快乐的纯粹与生命的顽强,也从历届支教前辈的足迹中汲取着吃苦耐劳的品质与矢志不渝的赤诚。
“我深深感念道真这片热土,感念这里尊师重道的浓厚氛围和淳朴民风。”吴通文说,回望这一年,携女同行于贵州道真的青山绿水间,深深感到付出远不及收获之丰。这趟旅程,让她刻骨铭心地体会到教育那跨越山海、连接心灵、改变个体、重塑生态的磅礴力量。而她的女儿,这个小小的同行者,在这片纯净质朴的土地上,学会了独立与坚韧,收获了珍贵的友谊,更拥有了对世界多元包容的理解与共情。她们母女的心,在这段独特的共同经历中,也贴得前所未有的紧。
一年的支教虽然接近尾声,但吴通文与道真教育人携手同行的缘分才刚刚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