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职业技术大学教授张华琦:
用职教力量激活养殖产业
![]() |
![]() |
特约通讯员 潘绿昌
在贵州武陵山区的广袤田野间,一位被乡亲们亲切称为“牛博士”的大学老师,用科技与教育的力量助力山区畜牧业发展。他就是铜仁职业技术大学的张华琦教授。18年来,他扎根黔东大地,从三尺讲台到黔东大地,从实验室到养殖场,用一颗赤诚之心,将科技的种子撒向乡村振兴的沃土。他不仅是课堂上的“名师”,更是养殖户心中的“科技守护者”,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职教人的责任与担当。
扎根拓荒:筑职教根基育技能英才
1974年,张华琦出生于江西农村,自幼目睹乡亲们“靠天吃饭”的艰辛。2007年,他考入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潜心钻研饲料科学。博士毕业后,他赴美国密苏里大学研修现代畜牧技术,学成归国时,面对沿海高校的高薪邀约,他毅然选择扎根贵州铜仁,成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现铜仁职业技术大学) 的一名普通教师。他说:“这里更需要用科技改变传统养殖模式。”
初到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现铜仁职业技术大学) 时,畜牧兽医专业条件简陋,连一间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张华琦没有退缩,而是带领团队积极争取项目支持。2011年,他成功获批“铜仁市优质畜产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迈出了科研拓荒的第一步。此后,他陆续申请获批“贵州省饲料饲草安全与高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认定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累计争取建设经费300余万元,硬是在山沟里建起了畜牧科研高地。
作为职教教师,张华琦深知“授人以渔”的重要性。他创新教学方法,将课堂搬到养殖场,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学习。他主持建设的《牛生产与综合实训》 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指导学生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银奖、“挑战杯”省赛一等奖等荣誉。他主持的《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获教育部立项,2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科研攻坚:破养殖瓶颈促产业升级
贵州山多地少,机械化程度低,饲料和饲草价格高,养牛成本居高不下。张华琦带领团队走遍铜仁各区县,推广“青贮饲料生产技术”“酒糟利用技术”等,将玉米秸秆、酒糟等农业副产品转化为高营养饲料,降低养殖成本,成为山区养牛的“良方”。
针对山区养殖效率低、污染大的问题,他提出“分段养殖”模式,即农户散养母牛、合作社培育架子牛、企业集中育肥,形成“养殖—肥料—种植”生态循环产业链。该模式可减少化肥用量,降低环境污染,助力生态肉牛产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他主持的《肉牛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他还引入“肉牛分阶段饲养技术”,优化不同生长阶段的饲料配方,提高饲料利用率,使养殖企业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截至目前,他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级项目5项,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制定省级地方标准1项,为贵州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报农:践特派使命助乡村振兴
2020年,张华琦担任贵州省科技特派员,年均下乡100余天,足迹遍布铜仁10个区县。他开设“圈舍课堂”,培训农民1000余人次;建立微信答疑群,24小时在线解决技术难题。
他曾兼任贵州梵净山农业公司技术总监,助力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农户+合作社+企业”的产业模式,带动大量农民增收,相关案例被媒体广泛报道。他说:“职教人的价值,不在象牙塔里,而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三尺讲台到产业一线,他用18年的坚守,助力武陵山区的养牛产业焕发新生,帮助农户走上致富之路。未来,他将继续以科技为笔,以职教为墨,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