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中庸”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张语
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如能秉持中国的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中庸”之道,这样的教育一定是伟大的教育,能让人受益终身。从《中庸》论述的具体哲学观点来看,做教育其实就是在矛盾中寻求动态平衡,让人懂得把度拿捏得恰到好处,凡事懂得适可而止。
作业布置上须下细致功夫
现代教育很难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讲授同样的内容学生听了之后消化吸收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作业布置上须下细致功夫。所谓的“因材施教”是建立在对学生相当了解的基础之上,选择恰到好处的方法辅以作业练习的教育方法。“修身事亲,事亲知人,知人知天”,教师得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作业就建议他用什么样的作业练习,不能图省事统一布置了事。我们教师以为希望学生学得好,学得多,便布置大量的作业去做,做了作业本做教辅资料,做了教辅资料做试卷,看似一片好心,实则违背规律,懂得适可而止才好。有些教师以为多多布置作业,有些教师懒得布置作业,这都不符合教学实际,把握一个合适的量、难易程度的度,让学生做适合他的作业,学生做得称心,学得有趣,让学生总是在合适的学习环境中逐步成长,学校管理者与教学任务执行者都得下大功夫研究才好。
学生犯错运用恰当的方法纠正化解
学生犯错违纪,是因为学生年幼,其品德修养正处于尚立未立待立阶段,学校担负“立德”之重任,除在课堂上进行系统的正面教育外,学生犯错产生的负面影响仍然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纠正化解。这里的恰当方法,其实还是把“三度”拿捏得恰到好处,做到适可而止。
学生犯错违纪的表现多种多样。如学生上课私下说话,有的老师便狠狠责备其严重违反课堂纪律,训斥一个人时带上了全班,迫于老师威力学生下次只能做到不敢再讲话,换个老师有了机会他照样要讲,他实在是不懂为什么不能讲话。老师要做的是告诉学生:上课要不要讲话,讲什么话,什么时机讲话,怎样讲话。这样就着课堂情境引导学生,上课时学生是可以讲话的,肯定了学生讲话的行为并没有错。只是在老师课堂上讲课,或者与别人讲话的时候,我们要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听老师讲完,这是学会起码地尊重老师,尊重别人的起码要求。
如果学生抄袭了别人的作业,有的老师又是一顿劈头盖脸地训斥,把学生训得惶惶然,凄凄然,末了学生只是不敢再抄别人的作业,不会做的作业只好留着不做,最终还是不明白老师为什么不准抄作业。换个方法,问你这次抄了之后,没懂的你懂得没有。懂了,说明抄一下还有效果,但方法不可取,你是为了交差,被动完成,没有主动思考,这样容易形成懒惰依赖的思想行为。如果没懂,你抄了没有任何意义,只不过是为了逃避老师对未交作业的惩罚,那是对自己的极端不负责任,做了等于没做。
表扬也要把握尺度
如学生在课堂上答对了一个问题,有的教师随口表扬过去:“你也太聪明了。”有些学生以后专拣简单的问题回答以得到教师的表扬。如学生做了同样的好事时,有老师表扬学霸时便热情似火,说:“你不仅学习成绩好,思想品质更是无数人的表率,值得大家学习,你真棒”;表扬学渣如蜻蜓点水,说:“想不到你也会做点好事呢?”甚至还怀疑说:“你也会做这样的好事? 太阳从西边出来了?”这样伤害一个追求进步的学生,实则不该,这是教师本身的涵养不够的表现,如把那句话换成:“期望你身上类似的闪光点越来越多,变成一束光,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岂不更好?”同是做好事的表扬,性质一样,用语可有不同但不得区别对待。
中庸思想启示教育者: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动态平衡”。教师需在自由与规范、个性与统一、严格与宽容间灵活调整,使教育始终处于“致中和”的理想状态。唯有如此,方能实现“育生万物”的教育本真。
(作者单位:铜仁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