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谟县第三中学
将诗韵“耕种”在校园
![]() |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
![]() |
诗歌进校园活动。 |
本报记者 潘国虎 特约通讯员 胡云学
黔西南州望谟县,原生态的山歌悠扬回荡,底蕴深厚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与这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沉甸甸的红色文化交相辉映。2017年是个起点,县里瞅准了自家诗词底子厚、爱好者多、群众基础好的优势,致力于打造“王母(望谟谐音)诗词文化之乡”的特色品牌。自此,学诗、写诗的风气就在城乡间迅速风靡起来,犹如诗词这棵古老的大树,在望谟这片土地上焕发了新的生机。
经过不懈努力,望谟县从州级、省级“诗词之乡”一路走到2024年,终于荣获了“中华诗词之县”的殊荣。在这块沉甸甸的牌子旁边,还悬挂着望谟县第三中学刚刚获得的“中华诗词示范学校”奖牌。
诗词在望谟,不光是纸上的墨香。推诗词,望谟县有张“王牌”——“诗词六进”: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旅游景区。爱诗、读诗、写诗成了新风气,写诗的人越来越多,好作品也像雨后春笋似的往外冒。
借着全县这股“六进”的东风,望谟县第三中学铆足了劲儿创建“中华诗词示范校”,还真蹚出了一条有自己味道的“诗教”路子。
环境融诗 校园诗香
这几年,望谟三中紧紧抓住县里创“中华诗词之县”的机遇,把诗词的种子,实实在在地撒进了校园文化的土壤里。诗,在这里成了养德、启智、润心的活水。学校手头不宽裕,还是硬挤出了30多万,一点一滴地,把校园往“诗意”里打扮。
一进校门,那股子书卷气就扑面而来。最打眼的是石梯两边墙上的诗廊:左边刻的是古人留下的唐诗宋词精华,字里行间浸着“仁、义、礼、智、信”的哲理,学生读着读着,品性也跟着养;右边挂的是师生们自己写的诗,新鲜,带着泥土味,透着当下的才情。教学楼前,孔夫子的塑像静静立着;运动场的围墙上,古诗词名句像星星似的点缀着。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都是诗。墙、树、花坛、带字的石头、长廊、台阶、教室……校园里犄角旮旯,仿佛都在低声讲着诗的故事,诗教的味儿,浓郁芬芳。
校长段太飞说:“学校这块教育圣地,就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的地方。我们琢磨着,得让校园里的景和物都‘会说话’。”他指着校园里的草木,“比如这棵树、那株花,我们给它挂个小牌子,写上跟它有关的古诗。学生认了草木,也懂了草木身上的人文素养。”学校还鼓动师生搞“诗画配”,把好作品装裱起来,挂在长廊里。“广大师生参与进来,那份自豪和满足感,是真金白银买不来的。”
课程融诗 深化诗教
新课改来了,望谟三中动了心思,把古诗词这棵“老树”,巧妙地嫁接到了语文、音乐、美术、历史等这些学科的枝干上。学校专门弄了个《诗教与学科教学融合实施方案》,带着学生读诗、背诗、品诗、写诗。感受古诗之美,进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在诗词教学方面,做到诗词教学有组织、有计划、有教材、有活动、有阵地、有成果。语文课,自然是诗词的主场。老师们把课本吃透了,教学生怎么品诗的门道,眼光也不光盯着课本,外面的好诗也拿进来“加餐”。学生兴趣提起来了,自己就愿意去挖诗里的意思,琢磨诗外的味儿,语文的底子也厚实了。
学科“牵手”,课堂就活了。语文老师和美术老师相互配合,搞“一诗一画”。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要么把诗的意思画出来,要么把生活中的小感悟写成诗。语文教师与音乐教师联合,读诗文配音乐,或动画短片等创设朗读的意境,营造朗读的气氛,同时,让孩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自己化身为诗人,进入情境,更好地把握诗中情感。让学生在音乐伴奏下读诗文、写诗,在读中感受音乐之美,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鉴赏、读中熏陶,激发写诗创作灵感。
光让学生写不行,老师也得练。学校鼓励老师琢磨写诗,研究怎么教诗,教学相长。校领导更不含糊,自己带头写,成了全校诗教队伍里的“领头雁”。
平台载诗 激发活力
为充分发挥诗词对学生的陶情、益智、美育的功能,望谟三中以活动为载体,强劲推动诗词进校园工作。该校把诗教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部分,成立了“温暖诗社”,推动诗词进校园工作,现有教师会员100多人,学生会员800多人,诗社骨干会员20多人。同时,学校教师有县诗联会员51人,州诗联会员2人,省诗联会员2人,中华诗词会员2人。
靠着诗社这帮骨干和语文老师们,诗词教学稳步地走进了课程表,系统地带学生爱上诗、会读诗、学着写诗。“温暖诗社”的师生们没闲着,县诗词楹联学会组织的采风、创作研讨会场场不落,州里、县里的诗词创作朗诵比赛更是踊跃参加。走出去,眼界宽了,素材攒下了,自此,写诗的热情如燎原之火,一发不可收。
想把诗写好,老师得先有“两把刷子”。隔三岔五请州里、县里的诗词名家来“传经送宝”;每周三课外活动雷打不动,诗教专题培训准时开讲。
围绕着县里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大事和传统节日,校园里的诗词活动如火如荼开展:每学期的诗词朗诵赛、国学经典诵读赛是保留节目;每天大课间,全校师生齐声诵读5分钟经典诗词,润物细无声;原创诗词展板、贴满诗词手抄报的橱窗、校园诗词文化墙、社刊 《诗画三中》 ……
这些平台,让师生读诗、学诗、写诗的水平有了绽放的地方,文化自信的根也扎得更深了。
硕果盈枝 诗香满园
在诗词的园子里浸润久了,望谟三中的师生们,真真切切地尝到了甜头。学校把诗词揉进了日常,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感受着它的魅力,熏陶着气质,这诗教的路子,走得扎实,看得见成果。
2015年深入推进诗词进校园以来,望谟三中的师生们在县级以上报刊发表的诗词楹联达500余首;学校自己的专栏、诗集、教材里,登出来的作品有1000多首。荣誉也一个接一个:2018年5月,州教育局和州诗词楹联学会给了块“诗词校园”的牌子;2019年12月,又捧回了省级“诗教先进单位”的奖状。2023年7月,中华诗词学会专家组走进望谟三中校园等学校以及单位、社区、乡镇等,顺利通过“中华诗词之乡”验收。2024年5月9日,望谟县正式戴上了“中华诗词之县”的桂冠,望谟县第三中学也同步挂上了“中华诗词示范学校”的闪亮招牌。
捧回“国字号”的“中华诗词示范学校”,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更是一道崭新的起跑线。望谟县第三中学的心气儿更足了,响应国家号召,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子,要挑得更稳。他们决心把“诗词校园”这块特色招牌打得更响,在校园里树起崇德尚文、昂扬向上的好风气。让经典的诗文,像绵绵春雨,悄无声息地渗进每个师生的心田,在无声处传承美德,涵养品性,点燃热爱,深扎文化的根。这,正是他们以书香栽桃种李、立德树人的大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