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4日 星期二

全程脱稿,温暖走心

高校食堂阿姨毕业典礼上演讲感动万千网友!

2025年06月24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6月20日,延边大学2025届毕业典礼上,一位食堂阿姨的真情流露让全场学子泪目。

    典礼上,后勤保障处饮食服务中心职工代表刘晓梅登上讲台,为毕业生送上临别祝福。她手里拿着演讲稿,最终却脱稿用最朴实的话语倾诉心声:“孩子们,别嫌阿姨啰唆,阿姨真的有太多放心不下……”话音未落,台下已传来阵阵抽泣。

    她细数四年来与学子的点点滴滴:清晨窗口前“阿姨多加点饭”的稚嫩请求;深夜为考研学子加菜时,学生们疲惫却坚定的目光;学生悄悄将送给食堂阿姨们的果茶放在档口上;打饭时,学生一声声“姐姐”“阿姨”的称呼……这些细微的温暖,成为她平凡工作中的珍贵慰藉。她再三叮嘱毕业生:“外卖再方便,也不如自家饭菜干净;加班熬夜别总吃泡面;难过委屈别硬扛;无论多忙都要好好吃饭,保重身体!”句句叮咛,皆是四年来如母亲般的守护。

    “为什么您的服务态度总是那么好?”面对学生的询问,刘晓梅说:“你们离家远,一份饭菜、一个微笑,能让你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我就满足啦。”这份将学生视若家人的情感,让她的档口充满笑声,被学子们亲切地称为“揣着小太阳的地方”。

    毕业前夕,刘晓梅所在的后勤团队加班包饺子的场景令人动容。“上车饺子,下车面”,他们包了15000个饺子送给学生,这不仅是东北传统习俗的体现,更是全体后勤人员“育人无声”的奉献,他们用三餐的温度,默默参与学子们的成长。毕业生们接过饺子时红了眼眶,这份“毕业礼物”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化作青春记忆中最醇厚的一味。

    “走到哪儿都要脚踏实地,平凡的岗位也能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份来自食堂档口阿姨的嘱托,让毕业生们带着“家”的牵挂奔赴远方。

    她真诚朴实的话语让不少台下毕业生眼泛泪花,有网友评论称,“这个发言,没有套话,全是感情”“第一次见食堂阿姨上台讲话”。截至6月22日9时许,延边大学官方抖音号发布的两段演讲视频总点赞量已超90万,各大央媒也纷纷转发这位阿姨的演讲。

    在视频评论区,有不少网友深受感动,并留下评论,“阿姨年轻时也是秋雅级别的校花”“阿姨不光厨艺好,记忆力也好,全程脱稿”“这是延边大学最好的名片”。

    6月21日,一名参加了此次毕业典礼的学生称,他很喜欢吃这位食堂阿姨做的饭,她的档口就在二食堂一楼,最拿手的菜是风味砂锅,经常去二食堂的同学都知道。对于这次食堂阿姨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爆火一事,他表示并不觉得奇怪,“因为用心说的话,大家彼此都能产生共鸣,肯定能打动人心。”

    延边大学后勤保障处官网显示,这位食堂阿姨名叫刘晓梅,这次作为后勤服务育人代表,在2025届毕业典礼上发言。她在发言时曾自我介绍:“对,是我,二食堂一楼宝哥风味砂锅居档口的阿姨,也是后勤保障处饮食服务中心的一名职工,我叫刘晓梅。”

    21日下午,记者联系到刘晓梅,她表示,她只是食堂后勤的一名普通职工,感谢大家对她的关注,并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来源:钱江晚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论

    “要好好吃饭”食堂阿姨一句话听哭毕业生

    苏士仪

    近年来,在高校的开学和毕业典礼上,邀请一线后勤人员上台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在不少人看来,高校以这样的做法,打破了传统仪式上的某种“固定模板”,让平凡劳动的价值在更广泛的教育场景中被看见。

    比如,华中农业大学2021年毕业典礼上,食堂餐饮服务员李倩受邀发言。再如,东南大学2025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毕业生代表向学校后勤服务人员献花等。这些做法的背后不止是暖心,还嵌入的是高校在日常教育中所展现出的多元价值与理念。

    从媒体报道看,延边大学食堂阿姨一句“要好好吃饭”,听哭不少学生和网友,其实也不意外。有该校学生就表示,“因为用心说的话,大家彼此都能产生共鸣,肯定能打动人心”。可见,食堂阿姨的脱稿演讲之所以打动人心,贵在语言朴实、细节饱满、情感真挚。

    事实上,无论是“要好好吃饭”的叮嘱,还是“准备了15000个饺子作为毕业小礼物”的暖心安排,都以一种带着亲切感的烟火气娓娓而来,抚慰着毕业学子的情绪,自然也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于即将走出校门、进入工作岗位的学子而言,这样的送别絮语虽然没有讲大的道理,也没有传授所谓的人生经验,却给予了毕业学子情感层面的支撑。那些一粥一饭的牵挂、一言一语的叮咛,就像一股涓涓细流一般,熨帖即将离别的人心。

    四年间,学生们与食堂阿姨相识于琐碎日常,告别于毕业典礼这样具有仪式感和纪念意义的时刻,这样的场景自然弥足珍贵。而食堂阿姨信口道来的那些寻常瞬间,也将成为毕业生们大学生活中最鲜活的注脚。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