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演绎+沉浸式体验
黔南师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把思政课搬上舞台
![]() |
本报记者 周朝义 潘国虎 特约通讯员 吴进友
“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南京,下关码头上的混乱,安全区内的暴行,普通家庭面临的生死抉择……”近日,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影山堂开讲的特色艺术党 (团) 课《回响·1937》现场,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袁媛的深情讲述与舞台剧表演形式同频共振,将人们的思绪穿越到了烽火硝烟的革命战争年代,沉浸式地上了一堂记忆犹新的思政课。
“非常震撼,入脑入心、深受教育!”现场听课的师生纷纷表示:《回响·1937》 特色党 (团)课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沉浸式的舞台剧表演形式相结合,精心打造了一堂基于历史事实、厉声控诉侵略者暴行、揭示战争残酷的生动艺术党(团) 课,深刻阐释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引导青年大学生立志读书报国,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
近年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各项事业发展,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各专业的师生在各项思想政治教育中扎实开展课程教学实践,延长了专业建设工作轴,形成了“专业+思政场景”教学实践模式,切实增强专业建设成效。
“《回响·1937》只是在这一创新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系列成果作品之一。”袁媛介绍,文学与传媒学院先后创作的红色题材《破晓》《风声》 《春雷》、教育题材的 《黔山里的小学堂》等作品,广受师生和各界好评。其中,《破晓》 获人民网等多家媒体报道。此外,抗疫题材的《一心一“疫”》在贵州省大学生舞台剧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乡村振兴题材的《情满山乡》在贵州省大学生舞台剧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廉洁题材的《一篮红鸡蛋》获贵州省诚信教育台演作品一等奖。这一实践探索还培育出了贵州省高校非思政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大比武二等奖1个、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
袁媛说,今后,文学与传媒学院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专业+思政场景”教学实践模式,拓宽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路径,实现专业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