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3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6月23日 星期一 头版 -> 第A07版:论苑 -> 提升思政课程教学效能的实践研究

民办高校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

提升思政课程教学效能的实践研究

2025年06月23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实践研究

    夏宇波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态势蓬勃向上,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推动教育规模扩容提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公办学校一样,均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共同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高等教育生态。共同承载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政治使命,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二者以辩证统一的关系旨在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一、民办高校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小组”的意义探赜

    民办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程中面临多重挑战:政策层面,相较于公办高校,政府对民办高校培养思政教育人才的支持力度较弱,引导其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尚待完善;课程建设层面,学科设置与教学管理的支撑不足,未能紧密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课外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单一致使思政课缺乏吸引力;财政投入层面,因资金实力远不及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在思政教育领域的资源投入受限,直接影响其思政教育质量提升。

    因而,作为公办高校教育资源的重要补充,民办高校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小组”这一实践,具有多维哲学意蕴与现实价值。在认识论层面,该小组为青年搭建了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平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深度研习,帮助青年构建科学的认知框架,实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统一,完成从理论认知到思想自觉的升华。

    从实践论视角来看,小组学习打破单向知识传递模式,在多元观点碰撞与协作探究中,推动青年突破思维定式,实现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螺旋式提升,这一过程本质上是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转化,助力青年完成从知识积累到实践创新的质变。

    在社会关系维度,小组构建起青年群体的思想交流场域,消解现代社会带来的社交隔阂,以共同的价值追求凝聚青年力量,形成协作共进的集体意识。这种群体互动不仅促进青年个体的社会化成长,更在集体与个体的辩证关系中,为社会发展培育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让青年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动主体。

    二、民办高校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小组”的育人实践

    在民办高校的育人实践中,“青年马克思主义小组”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许多民办高校学生因学习基础与成长环境差异,对理论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小组通过“领学+研讨”模式,自创红色题材剧本《暗夜涌流》和《山河人间》,在每个剧本设置关键历史抉择点,配备文物复制品、密码箱等实体教具。采用“双导师制”保障活动开展,思政教师负责理论引导,戏剧专业教师指导场景演绎,通过多结局设置和即时反思环节,使学生在破解历史谜题的过程中,自然领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实践层面,小组依托民办高校灵活的校企合作资源,与社区、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例如,参观革命纪念馆、红飘带等实践活动则能让学生直观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激发其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集体建设方面,在组织社区红色文化宣传活动时,学生不仅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社区居民讲解,这一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未来民办高校思政效能提升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省思

    民办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小组”在建设上仍面临多重现实困境与发展瓶颈。在教育方式上,还存在过度依赖传统模式,对思想政治学习的意义认知上宣传手段单一,导致参与深度有限,难以激发小组成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师资力量薄弱问题尤为突出,兼职与跨专业的教师占比较大,教学能力难以保障教学质量。此外,外部环境制约显著,财政拨款不足致使资源匮乏,实践活动范围开展受限。

    为此,未来还需从多维度探索优化路径。政策层面,呼吁政府加大对民办高校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小组”的支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加强监管以消除思政教育盲区。财政方面,民办高校应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升思政教育投入占比,重视人才培养投入,强化思政教育地位。师资建设上,通过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优秀思政教育人才,同时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开展理论素养提升与实践经验交流活动,推动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改善师资水平,为今后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小组”这类育人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助力民办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提升。

    四、结语

    民办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的实践探索,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之举。这一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基,在破解民办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约束的同时,构建起理论认知、实践转化与价值塑造的三维育人体系,为青年学子搭建了从知识接受到思想觉醒的成长阶梯。从教育哲学维度看,其价值不仅在于提升思政课程教学效能,更在于通过群体化的理论研习与社会实践,培养青年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面向未来,需以系统思维统筹政策支持、资源整合与师资建设,期望能将“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打造成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特色品牌,使其成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在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格局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命力与引领力。

    (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神奇民族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