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7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6月17日 星期二 头版 -> 第A03版:聚焦 -> “非遗”进课堂,苗岭绽放文明花

雷山三小:

“非遗”进课堂,苗岭绽放文明花

2025年06月17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诵读红色经典。

一年级入泮礼。

    本报记者 廖尚海

    雷山县第三小学,这所服务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年轻学校 (2017年建校),凭借将苗族非遗深度融入日常教学,特别是独创的“非遗广播体操”,以及扎实有效的文明实践活动,在“全国文明校园”众多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苗乡教育绽放的文明之花。

    自雷山县第三小学2017年11月迎来首批学生起,便肩负着让搬迁子女“上好学”的重任。荣获“全国文明校园”,正是对这所年轻学校深耕特色育人、建设精神文明的最佳肯定。

    如何让来自不同村寨的孩子记住乡愁、传承苗岭瑰宝? 雷山三小的答案是将非遗“种”进课堂。

    记者走进雷山县第三小学,操场上两千余名学生随着韵律舞动着动作标准的苗族广播操——学生们的舞动蕴含了铜鼓芦笙舞的铿锵踏步、桃江锦鸡舞的昂首振翅以及蒙古瓢琴舞的优雅。雷山第三小学张德军校长介绍,音体美老师们根据当地特色苗族传统舞蹈的核心动作精心编排,巧妙融入课间操。

    “以前做操像完成任务,现在像在跳舞。”六年级的杨佳颖同学告诉记者,回家练习广播操时,奶奶对她的动作进行了指导,而且还告诉她,自己的舞姿很像奶奶年轻的样子。这套独一无二的“非遗广播体操”,不仅强健了体魄,更让民族文化在律动中悄然入心,成为校园最动人的风景线。

    而在学校的美术教室里,孩子们凝神静气,小心翼翼地用彩线绣着具有地方特色的图案纹样,针脚虽显稚嫩,但图案轮廓已清晰可辨。记者了解到,雷山县第三小学除了苗族刺绣外,还将苗族古歌、剪纸等非遗融入课堂。这样的一针一线和一唱一和成为了孩子们描绘美好生活,连接民族根脉和感悟民族情感的特殊课堂。

    文明校园的建设,其生命力远不止于课堂之内。雷山三小精心构建了一套丰富多彩的实践体系,将品德塑造、榜样引领、才艺展示与社会服务融为一体,让文明素养在生动实践中生根发芽,并向广阔社区延伸。

    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来强化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每学年固定开展“三礼三节”,即一年级入泮礼、四年级成长礼、六年级毕业礼、校园文化体育艺术节、校园科技节、校园美食节等。

    其次,“三级十星”好少年评比、文明班级评比等,通过榜样力量持续激励成长,为学生们树立起身边的标杆,营造出崇德向善、积极进取的校园新风尚。

    再则,学校开设了涵盖学科拓展、编程、芦笙、苗歌、绘画、体育等在内的20多个兴趣社团,为孩子们的个性发展插上翅膀。每周进行的经典诵读、红歌传唱、阅读分享及成果展演,更是他们展示才华、建立闪亮自信的专属平台。

    尤为亮眼的是该校“党建带队建”特色品牌——“红领巾”志愿服务行动,用实际行动践行文明与关爱。在党员教师的带领下,高年级“红领巾志愿服务队”定期走进社区;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学生佩戴袖标维持秩序,劝导文明出行等。鲜活的实践活动,不仅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让文明校园的建设成果真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花结果。

    “全国文明校园”的称号,是对雷山三小扎根苗乡、创新育人、深耕文明的最高褒奖。校方表示,这既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文明校园建设成果,探索民族地区特色办学新路,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接续奋斗,让文明之花在苗岭深处绽放得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