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三中支教校长刘再彪:
我愿做桥梁,让更多孩子走向广阔世界
![]() |
![]() |
刘再彪在辅导学生学习。 |
特约通讯员 龙正舟 文木华
清晨6点半,武陵山脉的晨雾尚未散尽,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第三高级中学的校园已悄然苏醒。宿舍楼、教学楼灯火通明,琅琅书声渐起。教学楼前,一位中年男子伫立静望,目光在学生中流转,温和坚定。他是刘再彪,一位从广东东莞远道而来的支教校长。自2022年7月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以来,这位拥有26年教育经验的党员教师,带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对山区教育的满腔热忱,扎根松桃三中,以沉稳步伐走出了一条令人动容的教育帮扶之路。
1 破立并举革旧章扁平管理重建秩序
初到松桃三中,刘再彪面临的现实并不轻松。中层机构臃肿、管理粗放、师生动力不足,教育教学面临“三难”困境。刘再彪没有仓促改革,而是带领帮扶团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沉浸式调研。他每日穿梭于宿舍、教室与自习室之间,晨起提醒学生吃早餐,白天随堂听课,晚上深入学生宿舍座谈,与师生面对面倾听、面对面交流。10余场座谈会、37节听课记录,最终让他精准把脉,清晰勾画出学校发展的“症结”。
“要想学校活起来,管理必须先动起来。”面临机构臃肿的老问题,刘再彪顶住压力,大胆推动中层干部“瘦身”改革。他坚持“竞聘上岗、以能定岗”,通过公开面试和民主测评,遴选出12名中层新干部。在干部调整过程中,他以耐心谈话打动未竞聘成功的教师,强调“转变观念就是梦想的起点”,促成老中青教师协同发力,最终实现干部队伍的平稳过渡。
为提升管理效能,他实行年级组负责制,把管理重心下沉至教学一线;同时推行教师办公前移,使师生联系更加紧密,决策流程更加高效。在制度建设方面,他主持制定了32项管理制度,涵盖课堂规范、教学评估、作息安排等各个方面。尤其在制定《晚自习管理制度》时,他连续七天每晚巡查,坚持问题导向,使制度更具可操作性。半年之间,松桃三中实现了“三多三少”:好学的学生多了,散漫的学生少了;抬头听讲的多了,心不在焉的少了;用心钻研的老师多了,应付教学的少了,校园风貌焕然一新。
2 授人以渔谋长远师资建设厚植根基
刘再彪始终坚信:“教育帮扶的最终目的,不是替代,而是赋能。”为此,他创新构建了“传帮带+团队化+全员参与”的“一带四全”师训机制。
他发挥帮扶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组建教学团队、师徒结对、打造示范班级等措施,持续推动本地教师从“跟着做”到“独立干”。3年来,帮扶团队累计组建教学团队14个、师徒结对52对,开展示范课174节、培训讲座228场,形成了“以点带面”推进教研的良好局面。
同时,他推行全年师德教育与课堂教学提升并进,推动“全员公开课”制度,实现1200余节高质量公开课的常态化开展,有效提升课堂互动率与学生满意度。他还大胆提出“师生同考”机制,以真题实考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精准诊断备考盲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自己上”多元培训方式,3年来学校实现轮训覆盖率高达93%,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更为清晰、机制更为成熟。
师资强,则教学兴。2023年高考,松桃三中本科上线率同比提升5.7个百分点;2024年更大幅跃升14.8个百分点,学科平均分在全市由原来的30余名跃升至17名。市级名师增长26人、县级名师增长50人,教学科研成果、竞赛奖项更是从“零基础”跃升为全县领先。更可贵的是,一位曾自卑内向的苗族学生江同学,在刘再彪的激励下语文提分22分,顺利考入重点高校。临别时他说:“刘校长让我相信,山里的孩子也能飞得很高。”
3 情系苗乡育桃李点灯人仍在前行
“教育帮扶不是一阵风,而要成为永远不走的种子工程。”刘再彪始终把这句话作为行动指南。他不仅带领学校实现“脱困”,更在2025年3月推动松桃三中反哺县内其他两所高中,开启“以帮带扶”的新阶段,实现“被帮扶”到“能帮扶”的角色转变,教育帮扶的种子正悄然开花、持续结果。
他的办公室灯光常常亮到深夜,桌上摊开的不是成绩报表,而是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创建省级信息技术特色示范校、争创省级示范性高中、推进人工智能教学探索、培养更多教育领军人才。他把支教当作一种信念,而非阶段性任务。他把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当作事业,而非简单教学结果。
正如他在工作日志中写下的那样:“山海虽远,教育同心,帮扶有期,情谊无价。我愿做一座桥梁,让更多孩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这位来自南粤的教育拓荒者,在这片苗乡热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用教育智慧点亮了山区孩子的梦想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