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
新时代小学校长治理效能提升的实践路径
熊帮成
在“双减”政策深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双重背景下,安龙七小通过“抓理念共识、抓制度落地、抓过程监控、抓成效反馈”的“四抓联动”策略,构建了“文化引领—机制保障—动态优化”的管理闭环,形成校长治理效能转化的有效路径。
一、抓理念共识:以文化建构凝聚治理共同体
1.核心理念的体系化生成与具象化表达安龙七小立足地域文化与办学传统,提炼“和雅文化”核心文化,形成“三维度”文化架构。
价值层:学校以“和而不同 雅而有致”为办学理念,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无论是性格、兴趣还是学习能力,都被充分包容,鼓励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氛围中展现个性,挖掘潜能。
制度层:制定《和雅师生行为准则》,将文化理念转化为具体行为规范。例如,教师层面设立“每日三问”,学生层面推行“雅言雅行”养成计划,通过“课前静息礼”“课堂发言礼”等12项微行动,实现文化从“口号”到“行动”的落地。
物质层:一是文化熏陶,滋养心灵。将“和雅文化”贯穿校园生活,通过校园景观、文化活动等传递和雅精神,引导学生追求和谐、高雅的人生境界。二是书香为伴,启迪智慧。
2.多主体参与的共识建构机制
理念共识的形成需打破“校长单极输出”的传统模式,建立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对话机制。
参与式建构:组织教师工作坊、学生议事会、家长座谈会等展开讨论,收集意见建议,修订完善文化体系。
仪式化传播:设计系列文化仪式强化价值认同。开学季举行开学典礼、“朱砂启智”仪式等宣讲等。
二、抓制度落地:以机制创新破解执行难题
校长抓制度落地是提升学校管理效能、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需要从制度设计、执行推动、监督反馈到文化融合等多维度系统推进。
1.精准调研,科学制定。立足学校实际需求,通过师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意见,确保制度贴合校情、解决真问题。
2.凝聚共识,明确责任。一是全方位解读制度。通过教职工大会、年级组会等分层组织制度宣讲。二是校长带头,以上率下。
3.分层落实,动态支持。一是分层细化,责任到人。二是柔性沟通与刚性约束结合。
三、抓过程监控:以动态管理守护质量底线
(一)教学过程的精准化监控与即时性改进
教学质量提升依赖于对“备课—授课—作业—辅导”全流程的精细把控。
基础质量监测:实施“五备三查”制度(备目标、备学情、备活动、备作业、备辅导;教务处查、教研组查、年级组查)。
学业预警干预:建立学生学业质量评估,设定课堂参与度、作业订正率、单元测试进步幅度等12项预警指标。
成长过程记录:为每个学生建立“和雅成长档案袋”,记录课堂展示、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过程性数据,每学期生成《五育发展报告单》,避免“唯分数”评价倾向。
(二)德育过程的可视化追踪与个性化引导
德育实效的提升需要将抽象目标转化为可追踪的行为轨迹。安龙七小创新“成长手册”管理模式:
三维度争章体系:设立“学习章”(对应学业习惯)、“文明章”(对应行为规范)、“和雅章”(对应综合素养),学生通过参与课堂展示、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等积累印章,印章可在“成长超市”兑换图书、实践体验机会等奖励。
全过程数据追踪:家长可通过成长手册端实时查看孩子的争章进度与教师评语,参与德育过程。针对“文明章”缺失学生,建议家长开展“餐桌礼仪”“邻里互助”等家庭实践活动,形成家校德育合力。
四、抓成效反馈:以证据导向驱动持续改进
科学的成效反馈始于多维评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安龙七小建立“三维度”评价体系:学生发展评价、教师效能评价、管理效能评价。
(作者单位:安龙县第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