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的温度 雨中的守护
贵州校园上演美德接力
![]() |
瓮安五中的“爱心护卫队”。 |
![]() |
沿河3名小学生帮助老人。 |
本报记者 何雨家 特约通讯员 吴兴艳 瞿远恒
近日,黔南瓮安五中与铜仁沿河多所学校接连涌现温暖人心的校园故事,这些温暖瞬间背后,是两地教育系统德育教育体系的生动实践,见证着新时代青少年从“被感动‘到’去行动”的成长蜕变。
瓮安五中传承榜样的力量
5月12日,黔南州瓮安第五中学操场上旗帜飘扬、掌声雷动,一场承载着光荣与希望的表扬会在此举行。全校师生齐聚绿茵场,共同见证榜样荣光,汲取奋进力量,让向善向上的精神在校园激荡。
表扬会上,校长周泽宏致辞,“榜样是最生动的教材,是最有力的动员令。要让榜样的力量融入校园文化血脉,成为师生成长路上的精神灯塔。”
过去3年,面对九年级 (12)班身患背肌萎缩症、行动不便的方证淇同学,她化身温暖的“陈妈妈”:课堂上,她给予方证淇特别关注,耐心解答疑问;生活中,从饮食起居到情绪疏导,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方证淇在校园中感受到家的温暖……这份超越师生情的大爱,为方证淇筑起遮风挡雨的港湾。当周泽宏校长亲手为她颁发奖杯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陈璟天、罗顺洋两位同学的善举同样熠熠生辉,他们自发组成“爱心护卫队”:背着方证淇上下楼梯、为他打饭送水……这份纯粹的友谊,让青春绽放出最温暖的光芒。当他们接过“感动五中人物”励志奖和2000元奖金时,两人不约而同表示:“帮助同学,我们收获的快乐比付出更多。”
“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身影,正是五中精神的生动写照。”周泽宏说。他表示,学校将以此次表彰为新起点,通过设立“榜样长廊”、开展“美德少年”评选等举措,让助人为乐、自强不息的种子在校园沃土上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沿河德育结出“文明之花”
近日,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3名小学生在暴风雨来临前,帮助一位老人拾捡散落的瓶子和纸壳,善举获得市民广泛点赞。
5月7日下午,暴雨将至,狂风大作。沿河第三完全小学六(3) 班谢博涵、六 (1) 班冉小飘和黎军发放学途中,发现一位老人背了大量瓶子和纸壳,艰难前行。大风将老人辛苦收集的废品吹散一地,三位学生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帮忙。有的追赶被风吹远的瓶子,有的整理散落的纸壳,直到将所有物品妥善收拾,还给老人。
这一幕被路人拍下并传至网络,引发广泛关注。网友纷纷为孩子们点赞,称他们是“新时代最美少年”。
“我怕老奶奶的东西被打湿,她就白忙活了,所以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帮她。”谢博涵朴实的话语,道出善良的初心,也折射出沿河学校德育成果。
事实上,这已不是沿河小学生第一次暖心“出圈”。在沿河,类似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近年来,沿河持续深化“文明在行动·满意在沿河”活动,推进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发展。沿河各学校打造书香校园,将《弟子规》 《三字经》 《唐诗宋词》 等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在文化熏陶中陶冶学生性情,启迪道德智慧。同时,探索“道德自我”管理模式,推动学生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内在驱动力。
如今,一件件感人至深的善行义举,正在沿河这片土地上悄然绽放。“做好事、讲文明”已成为少年儿童的日常习惯与道德自觉,文明的种子播撒心田,让他们成长为新时代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