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0日 星期二

好课的样子:瘦、皱、漏、透

2025年05月20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王笑梅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蕊春园里,亭台楼阁,水榭池鱼,廊道曲回,气象万千。其中,最具韵味的当属古柏古亭掩映下的假山,苍劲古朴,怪石嶙峋,灵秀通透,洞洞相连,拥有中国传统假山石鉴赏视野的“瘦、皱、漏、透”之美。

    这座假山石为学校师生提供了立体丰富、生动博大的课程场景,是大家赏景、悟道、育德、养心的独特资源,也是好课的启迪性样本。

    瘦:简洁凝练,聚焦核心

    对应到课堂教学中,“瘦”体现为教学内容的精练、过程的清简、语言的凝练,如瘦石般削尽冗繁,保留最精要的内核。

    教学内容的精练聚焦。“瘦”的课堂要求教师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提炼,区分主次,突出重点,削枝强干。

    教学过程的清晰分明。“瘦”的课堂“骨架”清晰,结构分明,教学逻辑清楚流畅,学生能明确感知课堂的思维脉络,通过简明的板书、可视化的思维导图,就能读懂一节课的核心概念与关键问题。

    皱:纹理丰富,激发探究

    一节具有“皱”之特质的好课,一定是善于设置问题情境、悬念冲突或思维碰撞环节,制造认知“褶皱”,体现层次性与思维活动的张力,引导学生的探究由浅入深发展。

    认知冲突的巧妙设置。如同石面的凹凸产生光影变化,教师精心设置认知台阶,有意识制造适度的思维障碍和观点碰撞,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探索中获得学习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辩证思考。

    问题链的连环设置。“皱”的课堂往往通过问题链设计实现。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梯度,通过问题链的递进、任务群的层次安排,以及创设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教学过程充满波澜,不断泛起思维的涟漪。

    漏:思维流动,互动贯通

    在课堂教学中,“漏”体现为教师有意为之的知识留白、学生自主建构探索的空间及课堂经验“漏”向更广阔的生活世界的通道。

    知识留白,“漏”出“认知空隙”。“漏”在课堂中体现为知识的留白,儿童认知发展需要适度的“认知空隙”,过度的教学填充会窒息思维活力。

    时间留白,“漏”出自主空间。太湖石的“漏”指其通透的孔洞,而好课的“漏”则是留给儿童自主探索的通道。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思考、质疑、表达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讨论,或者与人工智能对话。

    透:澄明见底,触类旁通

    在教学中,“透”体现为知识体系的贯通、学习迁移的深度与思维过程的澄明。一节好课应当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清晰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看透”知识本质。

    前后贯穿的通透。“透”是假山石前后贯穿的气韵,也是学习经验的多维联结。一节通透的好课,应当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纵横联系。横向来看,不同知识点间应如石孔般相互贯通,形成网络化认知结构;纵向来看,新学的内容需要与学生已有经验相连,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因此,一堂好课,“瘦、皱、漏、透”是其“形”,参透悟到其精妙才是“核”。有效的学习,其意义由儿童主动建构;好课的坐标,儿童始终是意义的赋予者。好课如山石,展“瘦、皱、漏、透”之美。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党委书记、特级教师

    来源: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