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0日 星期二

小问题 大作为

2025年05月20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王凤亮

    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应围绕着问题展开。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元认知,引发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主动学习新的知识。

    一、从生活经验中发现问题

    在“沉与浮”这一单元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知道一些物体能够漂浮在水中,一些物体能够下沉到水中,例如,较轻的木筏、塑料、泡沫能漂浮在水中,比较重的物体如石头、铁块会下沉到水中。学生的元认知是物体的轻、重会影响物体的沉浮。为了让学生发现认知上的问题,教师给学生准备了这些常见的物体。教师把物体放进水槽中进行实验时,轻的塑料尺子沉入水中,重的苹果漂浮在水中,实验结果与学生的元认知产生碰撞,引发学生对沉浮的思考:沉浮现象与什么有关? 有什么关系? 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也能帮助学生去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二、在科学实验中解决问题

    在实验中,学生发现一些物体能够漂浮在水中,这些漂浮的物体轻重(质量)、材质 (密度)、形状 (体积) 都不相同,如何比较这些物体的漂浮能力呢? 需要学生基于所学的知识,采用对比实验的单一变量法去设计实验,可获得数据,通过分析数据,确定不同材质漂浮能力的强弱顺序。通过实验及观察,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会发现,水中的三种材料物体,体积小的物体漂浮能力强,漂浮能力大小与物体材质有关。通过发现问题,大胆猜测,设计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等一系列过程,不仅解决了实验中的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了学习科学的信心。

    三、在实践创新中突破问题

    如何让一块沉在水槽中的橡皮泥在不增加重量的前提下浮在水面上呢? 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发现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会影响它的漂浮能力。改变成什么样子能使它漂浮起来? 可以让学生大胆去说,然后实验,通过展示、归纳等科学方法,最后学生会发现这些成功漂浮起来的橡皮泥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增大了它的体积,最后教师进行梳理:橡皮泥材质 (密度) 不变,轻重 (重量) 不变,改变其形状(体积) 大小,体积越大漂浮能力越强。

    教师对教材教法进行了有目的、有步骤的精心设计,着力引导学生把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实验中不断深入、拓展、突破、创新,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作者系北京光明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