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头版 -> 第A02版:论苑 ->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贵财实践新篇章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贵财实践新篇章

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战勇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贵州考察,令人倍感振奋、倍增信心、倍添干劲。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贵州财经大学将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神圣使命,紧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措并举奋力书写有特色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新篇章。

    全面构建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紧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从“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政治高度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聚焦党的工作大局、服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切实做到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负重托,感恩奋进,全面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狠抓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回答好“教育强国建设,特色教育强省,贵州财大何为”的时代命题。

    全面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新格局。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强化育人品牌创建培育,以票据博物馆为核心,厚植红色基因,打造红色育人实践教育品牌,建强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并充分发挥育人作用。以与北京大学合作的“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为载体,办好“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依托中山大学举办“夏书章公共管理卓越人才实验班”。持续办好与省民政厅及企业合作的社会工作慈善公益班、青鸟介护实验班、锦华班、华住班等产教融合实验班,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构建高水平学科建设新格局。聚焦推动学科评估、学位授权、急需学科专业“三个突破”,实施推动学科评估、学位授权、急需学科专业“三大突破计划”,加快形成与贵州省高质量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结构。聚焦“起高原、造高峰”,实施“学科筑峰”战略行动,注重对接区域产业需求,推动B级学科“筑峰”和C级学科“冲峰”,有梯次培育学科梯队。积极谋划新一轮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力争在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上实现“双突破”。聚焦“需求匹配”,开展学科优化调整,紧扣“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东数西算”等重大战略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急需学科专业,推动学科建设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重点支持“财经智能”“数据科学与应用”等学科群建设,实现急需学科突破。

    全面构建高层次科技创新新格局。聚焦国家和全省重点产业和重大战略部署需求,逐步实现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定团队,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样本,提高有组织科研的学术品质和成果质量。聚焦“发展前沿”,融入DeepSeek(深度求索)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遴选建设“AI+”特色前沿智慧课程,探索“专业+产业”协同育人模式,推动“财经智能”导向改革创新。继续培育国家级、省级高端智库,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突出财经特色产出高水平代表性科研成果,力争在论文、专著、决策咨询成果及科研成果奖项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在专利成果中科技成果转化及转让、许可实施、作价投资等实现新的突破。

    全面构建高效能社会服务新格局。深入实施“服务贵州”战略,精准开展需求与校内资源匹配,组织定向社会服务攻关。鼓励师生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探索“高校+实验室+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发挥好贵州省算网融合全省重点实验室、数字政务与数据治理实验室平台作用,积极与高校、省直有关部门、企业开展合作。聚焦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供应链“六链”融合发展,深入开展产教融合,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贵州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贡献贵财智慧。积极拓展校厅、校企、校校和校地合作,对现有合作项目开展清单式闭环管理。加大产教联盟建设,有力实现合作事项落地。

    全面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实施“强领军”,引培高端人才队伍工程。坚持引培并举,注重从学校内部培养本土优秀领军人才,实施“一人一策”资源匹配和专项培养计划,积极布局人才基地、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载体建设,集聚和培育更多优秀人才。重视建立人才梯队建设,突出顶尖性和独特性,结合柔性引进、项目联合研发等途径,积极引进拔尖、领军、优秀青年人才,推动人才梯队结构优化和整体能力提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实施提高教师水平专项行动和师德师风专项整治行动,切实提升教师能力水平。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分类施策,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科学合理调配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对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关键作用。

    (作者系贵州财经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