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头版 -> 第A02版:论苑 -> 全域抓质量重塑教育发展新范式

全域抓质量重塑教育发展新范式

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陈云坤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稳中求进、善作善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全域抓质量”,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立足省域特色推动教育发展变革的战略选择。

    当前,贵州教育肩负着破解“基础弱、资源散、质量低”的历史使命。全省教育系统要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变革,打破教育发展的时空边界和要素藩篱,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创新管理质量、服务保障质量等,为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空间全域重构:打造“极核引领—轴线贯通—网络覆盖”的立体格局。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征,决定了教育资源布局必须突破地理桎梏,构建多层级联动的资源配置体系。极核引领,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优势。依托大数据产业基础,在贵阳、遵义等中心城市打造“教育创新极核”,推动教育科研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建设省级教育数字平台,实时联通全省教育资源网络,实现优质资源的智能调配与精准投放,形成“极核牵引、多点联动”的辐射格局。轴线贯通,强化县域教育枢纽功能。立足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以县域为轴线,推进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布局。实施“强县中”计划,通过名校托管、学科联盟等方式,推动县域高中向精品化转型;建立“人口—学位”动态匹配机制,优化城乡教育资源供给结构,确保教育服务与人口流动同频共振。网络覆盖,筑牢乡村教育托底保障。在重点乡镇建设“教育综合体”,整合中小学、职教中心与社区教育资源,打造“15分钟教育服务圈”;通过“5G+AI双师课堂”等技术手段,保留并升级必要村小,让偏远山区的学生共享城镇优质教育资源,构建覆盖“城市—村寨”的教育服务网络。

    过程全域闭环:形成“标准引领—数据赋能—评价驱动”的治理生态。教育质量提升“非短期之功、非局部之力”的复杂特性,决定了教育发展进程必须全流程构建以标准为纲、以数据为基、以评价为引的治理闭环体系。标准引领,立足多山地理、多元民族与多彩文化的省情,构建贵州特色质量标尺。一方面,将“学生体质健康”纳入核心指标,结合贵州山地户外环境优势,设计符合学生体能发展规律的健康监测与促进体系;另一方面,深挖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内涵,围绕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侗族大歌等非遗项目及双语教学实践,制定契合教育情境的专项评价指标,推动教育质量评价从“单一化”向“差异化”转型。数据赋能,打造智慧教育全新模式。依托大数据优势,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助力教育现代化转型。强力推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持续开好《数字素养通识课》,不断提升教育管理人员及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抓好教育数字化“试点区”“试点校”建设,提高教育数据质量,强化教育数据运用,启动教育大模型和“数智大脑”建设,推动教育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升级。评价驱动,完善督政、督学、评估监测教育督导体系,激活质量提升内生动力。健全省市(州)县教育督导机构,引入大数据评价,收集多维度行为数据,精准分析质量状况,将质量提升成效转化为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建立政策仿真实验室,通过数字建模预判改革效果,形成“评价—反馈—优化”的动态治理闭环。

    要素全域激活:构建“保障重组—技术赋能—文化浸润”的协同机制。保障重组,筑牢教育发展根基。强化党建引领,将红色文化、遵义会议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体系,为学生心灵播撒红色火种;优化教育投入结构,重点向乡村、民族地区倾斜,构建“财政保障+社会协同”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县管校聘”“末尾轮岗”“特岗计划”等方式,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建立健全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技术赋能,创新山地教育场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地理限制让偏远山区学校也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互动性强、内容丰富的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课件,通过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个性化的辅导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将为学生提供逼真的实践场景,弥补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利用数字化资源助力科研创新和学术交流,促进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文化浸润,厚植立德树人沃土。深入开展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中,让本土文化成为教育的鲜活素材;实施一校一特色,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侗族大歌等非遗特色转化为校本课程。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设“中华文化书院”,探索构建“马院+书院”两轮驱动育人模式;扎实推进我省“四大文化工程”有机融入思政课;持续办好“大思政课”系列活动,积极打造“微影黔行”“薪火黔行”等贯穿大中小学的特色思政教育品牌,有序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学段全域融通:完善“职普融通—纵向衔接—横向协作”的育人体系。打破学段壁垒,构建服务贵州特色产业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职普融通,拓宽人才成长通道。积极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立交桥,推动两类教育在课程共建、学分互认等方面深度合作。大力加强“综合高中”建设,推动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现“学历+技能”双证融通。组织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共同开发融合职业技能培养与文化知识传授的特色课程;制定学分互认机制,允许学生在两类学校间转换学籍时互认学分,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选择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让不同禀赋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纵向衔接,贯通人才培养链条。强化中职、高职、本科教育的有机衔接,构建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课程体系,使各学段课程内容循序渐进、逐层递进;统一教学标准,确保学生在不同学段都能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拓宽升学渠道,为中职学生提供多种升学途径,对口升学考试、技能大赛获奖免试升学等,激励学生持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为贵州特色产业输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横向协作,构建产教融合生态。推动贵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省域试点,打造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形成“园区管委会+院校+企业”协同育人机制。扎实推进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引导高校强化需求导向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增强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适配性,强化科技支撑力度;加快构建适应建设“六大产业基地”、推进“富矿精开”等新型工业化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

    (作者系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