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思政课“活”起来
贵州理工学院“4551”思政育人培育新时代红色工程师
![]() |
贵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结对子”学院开展“共备共研聚合力同向同行育新人”思政课集体备课会。(贵州理工学院供图) |
![]() |
开展“‘青’阅读,深学‘习’”精读活动。(贵州理工学院供图) |
巫敏 肖知潞
在贵州理工学院材料学院讲解新材料的课堂上,老师们结合国产大飞机C919采用的国产高性能材料,娓娓道来国之重器的故事;在土木学院、交通工程学院的课堂上,老师们采用贵州著名的桥梁工程鸭池河大桥、坝陵河大桥等案例,与工匠精神、新时代贵州精神等相结合;在化工学院、机械学院的课堂上,老师们讲述贵州长通集团作为贵州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链主”企业的案例,与新质生产力的最新理论相结合……在贵州理工学院的课堂,这样的教学场景已成为新常态。
针对理工科学生特点,如何解决学生对思政课重视程度偏低、兴趣不浓,专业课思政元素融入不足、融入生硬,校园思政文化氛围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 贵州理工学院围绕“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目标,探索出通过“四级联动”“五维协同”“五位一体”实现为培养卓越工程师立德铸魂这一思政育人目标的“4551”思政育人模式,为新型工业化建设输送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卓越工程师。
共建共融共促 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新体系
“这里可以讲述建设者突破技术封锁的故事。”会议室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与理工科专业学院的老师们围坐研讨。这样的思政教学碰撞场景,已成为两院老师们每周备课的日常。在课程中合理融入相关专业行业的历史沿革、突出贡献人物事迹、科技发展前沿动态、技术创新和重大突破的热点话题等内容,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理工科专业学院定期共同研究拟定相关课程建设目标,共同挖掘思政素材,互促互进,实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政育人。
卓越工程师育人理念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何处、如何实现为卓越工程师立德铸魂目标?贵州理工学院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理工科专业学院“共建共融共促”的形式开展,全面融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思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贵州理工学院通过校党委、学院党政班子、教研室和教师的四级联动结对共建,从顶层设计、“三全育人”格局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和考评机制五维协同加强保障和优化实施路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从内容体系、传播体系、表达体系、保障体系、评估体系五位一体持续建设,初步探索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思路和体系,并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努力达成培育新时代红色卓越工程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近年来,学校整体学风有了大幅度提升,尤其是思政课实效性提升明显。在思政教学上,学生到课率在99%以上,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显著改善,线上资源使用率大幅度提高,课后作业完成度98%以上且质量有大幅度提升,校内外教学督导检查基本为正向反馈;在育人成效上,专职思政教师队伍日益成熟,整体状态积极奋进勇于进取,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在项目申报和教学竞赛中屡获突破,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在各项活动和竞赛中展现良好风貌并斩获佳绩。
课程思政深度融合 点亮理工科学习新火花
“大家看,这座主跨1088米的坝陵河大桥被视为贵州不断刷新高桥纪录的起点。随后,贵州桥梁建设的跨度、高度、宽度、难度不断刷新,梁式、拱式、悬索、斜拉等各种类型荟萃,一个又一个世界纪录接连诞生。”在贵州理工学院交通工程学院吴骏老师 《桥梁的主要类型》 课堂上,吴骏将工匠精神、新时代贵州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原本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当屏幕上闪过建设者悬吊高空作业的影像时,有学生脱口而出:“原来书里的公式,写满的是中国工匠精神。”
锚定培育新时代红色卓越工程师育人目标,贵州理工学院不断探索培养服务于贵州新型工业化发展所需人才的教学方式改革,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奏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重奏,推动课程教学的新型数字化、可视化、情景化转变。目前,学校多门课程在“智慧树”“学堂在线”“MOOC”等平台面向全国高校开放,众多高校学生在线选修并给予较高评价,为“共建共融共促”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外,学校还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符合本高校学生思政课学情现状的课堂语言实践教学模式,既考虑学生所处年龄段的语言表达、内容偏好、价值取向、情感偏向等因素,又考虑贵州生源居多的语言习惯、地域环境、民族特征、家庭背景等条件,还考虑学生的专业特色、个性爱好、兴趣特长等情况,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阐述严谨的科学理论和观点,开展必要的严肃教育,也能恰当地运用青年大学生熟悉并喜爱的网络热词、潮词和热点话题活跃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搭建思考与讨论严肃话题的桥梁。
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培育新时代红色工程师
贵州理工学院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构建大思政格局,保障“共建共融共促”落地实施。形成较好的“三全育人”格局,启动“教在理工”“学在理工”工程,创新开展师生“理论宣传二人讲”、“‘青’阅读 ·深学‘习’”读书分享会、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等活动,各个岗位层级积极发挥育人功能为“共建共融共促”保驾护航。
思政育人持续释放效能,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增3个实践教学基地、2门实践课程和1门网络示范课,新增4门课程获省级“金课”认定,新增1门课程推送参评国家一流课程、新增2门课程参评省级“金课”,1名教师获省委组织部好课程认定。共建学院新增1项“第十届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在基于多模态课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上有所突破,课程建设卓有成效。
教师队伍成长迅速。“共建共融共促”团队教师在项目申报和各类教学竞赛中名列前茅,1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名教师获得国家级项目立项、6名教师获省级项目立项,7名教师参加各类省级竞赛获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3名教师建设了4门省级金课。两个思政课团队建设成果突出,分获学校教学名师“青蓝计划”重点培育和一流教学团队认定。
学生教育成果凸显。学生诚实守信精神、自我奉献精神、勤奋上进荣誉感得到激发。“共建共融共促”团队中,1名教师指导“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获建筑类优秀指导教师三等奖1项以及团体三等奖2项,1名教师指导学生团队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交流活动贵州省赛二等奖,1名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我心中的思政课”——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荣获省三等奖,1名教师指导贵州省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铜奖,2名教师指导学生获得省级竞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