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研究
浅议课程思政化的逻辑起点分析
周业力 余江湖 蒋建军
目前,在课程思政化的实践中,仍存在“思政元素主题不明,凝练不准”“思政素材资源匮乏狭窄,造成课堂教学碎片化,随意、随性、硬性融入”等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是对“课程思政化”的课程逻辑起点分析不明确、不准确而导致。只有从课程逻辑厘清课程思政化的关键问题,才能提升各学段、各门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使其形成协同效应,做实“三全育人”。
一、“课程思政化”的学科育人目标定位
课程的本体功能是育人。课程编制由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进行课程评价这四部分组成。课程目标即课程的育人目标,它不仅决定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课程起点问题,还引领着后三个环节的方向。
课程目标是一个“教育目的层——学科目标层——教学目标层”保持一致性的三级目标体系。处于最上位的“教育目的层”,是各学段、各门课程共同的最终价值追求,即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人。而处于中间层的学科目标,突出体现的是各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即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目的层与学科目标层是整体与局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三级目标体系中处于下位的是教学目标层,教学目标是将抽象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观察、可评价的目标,并通过学期、单元、课时教学目标的转化与分解,将素养目标化整为零,进行阶段化、递进式培养。
从课程目标的视角来看,“课程思政化”的教育理念,其本质是将思政化的育人目标与各门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相结合,挖掘整合各学科的思政元素,引领各门课程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的。因此,从课程视角来看,“课程思政化”的逻辑起点是学科课程核心素养这个育人目标的“扩容”。即各门课程在努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要以课程为载体,将党和国家的育人意志融入学科目标层。
“扩容”并不是目标的硬性植入,而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升华。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完成学科课程学习后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思政化的育人目标,指向的是各门课程“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共同的根本问题,是各学科素养目标中“价值观念”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扩容”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学科课程之上,使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既能上接党的教育方针、下启教学目标,又能统筹融合学科育人价值与学科思政元素的挖掘。
二、课程目标视域下整合学科思政元素的逻辑起点
目前,对课程思政化育人目标的相关要求散见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各类文件的表述之中。要切实推进各学科课程思政化,须从学科目标层出发,概括出一个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并列的思政化目标。这个目标,既能集中反映党和国家的育人意志、利于贯通三级育人目标体系,又适用于各门课程根据学科特点整合思政元素。
综合目前学界研究的各类成果,笔者认为,将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五个认同”,明确为各门课程在课程目标层面上共同的思政化育人目标是较为合适的选择,也即是说,各学段、各学科的思政化的课程目标,都是“学科核心素养+五个认同”。
从纵向上看,“学科核心素养+五个认同”可以贯通三级目标体系。牢固树立“五个认同”可以向内转化为“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同时,“五个认同”又是向外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桥梁。
从横向上看,学科核心素养与“五个认同”自然相融。马克思主义既是创立“五个认同”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各学段、各学科课程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的理论基础。共同的理论基础之上,“五个认同”与各学科素养目标的相融具有先天的亲缘优势。如高中各门课程核心素养目标中,家国情怀(历史)、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语文)、政治认同(政治)、区域认知(地理)、文化意识(英语)、科学态度与责任(物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化学)、社会责任(生物)、体育品德(体育),音乐和美术学科的审美感知、文化理解等,都是同步塑造学生“五个认同”的桥梁。
明晰课程思政化的定位及整合学科思政元素的逻辑起点,才能落实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学科课程之上的宗旨,才能推进“大思政教育”。因此,任何学段、任何课程,都可以用“五个认同+学科核心素养”这一目标模式来推进课程思政化的实践。
(作者单位:惠水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