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先进工作者周兴露:
用爱呵护,让“特教”孩子向阳绽放
![]() |
周兴露(左)在工作中。 |
![]() |
本报记者 周朝义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遵义市启智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周兴露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特殊儿童心中,她是“周妈妈”;家长和同事眼中,她是“拼命三郎”;特殊教育领域里,她是“拓荒人”。曾荣获全国最美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扶残助残先进个人、贵州省特殊教育示范校评审专家诸多荣誉。
时光回溯到十年前,周兴露初入启智学校,眼前的景象令她动容落泪:孩子们有的流着口水学走路,有的颤抖着手拿饭勺,有的艰难发音,还有的只能靠眼神交流或独自转圈。这些孩子虽弱小却顽强的模样深深触动了她。她毅然决定坚守特殊教育事业,凭借爱心、耐心与细心,为特殊儿童打开心灵之窗,撑起一片天,在特殊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将自己的“一阵子”化作“一辈子”。
到底该怎样做好特殊教育? 周兴露从普通教育转型到特殊教育后,面对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孩子,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自我加压,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作为挑战自我的目标,坚持阅读学习最前沿的特殊教育政策、理论和管理等方面书籍。日常教学中,不厌其烦地教导孩子们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知识,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发音,常常需要重复成百上千次。面对孩子们偶尔的情绪失控,她总是给予理解与包容,用温暖的怀抱和鼓励的话语安抚他们。
自2015年遵义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医教结合、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以来,周兴露带领遵义市启智学校团队创建了以“医为前提、教为重点”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模式,构建了“小步子、多循环”教学策略,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用爱悉心呵护,用尊重陪伴成长,让特教孩子们点“草”成“花”、点“石”成“金”。
阳阳智力残疾三级,刚到校时自卑、腼腆,甚至常常发脾气。周兴露和老师们发现他在运动上有天赋,便让他参加特奥运动队训练。2021年,阳阳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特奥羽毛球项目中斩获男子单打冠军、双打亚军,2022年还被评为遵义市“最美少年”。
红花岗区的小静,精神一级残疾,父母离异,家庭贫困,由奶奶照顾。她语言障碍、情绪不稳定。教育局将其纳入送教上门对象,周兴露和教师团队为她量身定制教育计划,还送去校服、学习及生活用品。经过3个学期的学习,小静进步显著,从送教对象转介到校读书并住校,各方面能力大幅提升。奶奶送来锦旗,这既是对她们工作的肯定,更是激励她们前行的动力。
“强教必先强师,特殊教育更需要大批有爱心有能力水平的老师!”为提升师资水平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周兴露邀请了国内著名特教专家指导
课改,实施了“青蓝工程”培养接班人计划。该校教师除在省、市赛课中屡获佳绩外,还获评了首届全国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案例。
“20多名学生转介到普通学校,学校学生在各级残疾人运动会上共获得世界冠军1个、亚军8个,全国冠军16个、亚军14个,省级冠军1个、亚军1个……”周兴露表示,孩子们自信登台,就是跨越了人生最大的障碍,取得的优异成绩,让人十分欣慰。
“将精心呵护,让‘特教’孩子向阳绽放!”周兴露说,做好特殊教育,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肩负育人育才使命,与团队一起,在特殊教育路上,秉持爱与尊重的理念,积极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让“特教”的一朵朵小花,长得更好,开得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