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

校园里“最炫民族风”

唱起“八音”迎客人

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兴义市马岭镇中学的学生排练八音坐唱。

老师正在教孩子们唱“布依八音”。

    “欢迎来到万峰湖,唱起八音迎呀迎客人……”布依文化之声传出大山。游、穿、腾、跃、翻、滚、戏、缠……近日,走进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顶效镇铁路小学,该校龙狮队的学生们正在训练舞狮。伴随着激昂的鼓点,威风凛凛的“狮子”欢腾跳跃。当稚嫩的面庞从狮头下探出时,传承的接力棒正在少年手中紧握。

    在铁路小学,龙狮队早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铁路小学龙狮队指导教师黄福波说道:“将舞龙舞狮融入校园,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强健学生的体魄。”

    贞丰县民族中学利用大课间让传统与活力同频共振。每天上午第二节课结束后,操场上就传来阵阵清脆的竹筒敲击声,这是同学们跳起了布依族竹筒舞。竹筒舞融入课间操,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载体。

    册亨县民族中学将布依转场舞、布依刺绣、剪纸技艺等搬进校园,成立布依戏剧、布依山龙、布依圣鼓、少数民族服饰秀等社团和兴趣小组,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在南盘江畔的安龙县万峰湖中学,10多名布依八音社团的学员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或弹月琴,或拉牛骨胡,或吹短笛,歌声、乐器声在校园回荡。“欢迎来到万峰湖,唱起八音迎呀迎客人,嗬嘿……”如今,学生们演奏技能越发熟练,还曾赴北京五中分校与该校金帆民乐团开展交流活动,让黔西南淳朴深厚的布依文化之声传出大山。

    调制颜料、花样扎布、浸染上色、晾晒成品……在兴义市第八中学附属小学的美术课堂里,一场妙趣横生的扎染教学正在进行。教师曹青玲引导着学生欣赏扎染作品,详细讲解扎染的基本工具和使用方法,让学生们对布依族扎染技艺有了充分的认识,近距离感受民族文化。最终,一块块白色的布料在同学们手中变为形色各异的扎染作品。“学生对校园里开展这样特色的教学活动非常期待。这些活动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也能让他们更加关注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曹青玲说。

    “民族文化是一个巨大宝藏,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黔西南州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黔西南州各中小学积极创新形式、打造特色,将民族文化融入校园生活,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领略民族文化魅力。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丰富多元文化认知,坚定文化自信。

    在非遗进校园方面,截至目前,黔西南州有省级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5所,州级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26所,县级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60所。

    此外,还有非遗进乡村等活动,还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进行技艺传承和技艺培训,确保非遗项目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在有效保护前提下,黔西南州还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将兴义万峰林景区、晴隆阿妹戚托小镇、贞丰古城等打造为主题突出、内涵丰富、项目聚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将兴义市八音堂、册亨纳福锦绣苑等培育为互动性强、体验感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将非遗融入民宿,在民宿里听非遗故事、欣赏非遗美物,品尝非遗美食,体验非遗手作,更可以把非遗好物带回家。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融入旅游产业化。

    非遗点亮了黔西南州人民的生活,让文化得以赓续传承。未来,黔西南州将继续加大非遗保护和传承力度,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为当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