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八音坐唱:声音的活化石
![]() |
“八音坐唱”可以在多种场合演奏。 |
![]() |
丰收的田野上旋律悠扬。 |
![]() |
八音坐唱深受布依族群众喜爱。 |
![]() |
八音坐唱也经常出现在一些文艺赛事上。 |
![]() |
八音坐唱表现形式之一“有座弹唱”。 |
![]() |
![]() |
![]() |
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布依八音的原型属于宫廷雅乐,以吹打为主。元明以后,逐渐发展为以丝竹乐器为主伴奏表演的曲艺形式。
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创造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布依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说,八音坐唱既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又是中国曲艺宝库中的瑰宝。有“盘江奇葩”“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和“声音的活化石”等美誉。
2006年,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申报的布依族八音坐唱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八音”明清时期一度盛行
据史料记载,八音早在唐宋时期就流传于南北盘江的贵州兴义、安龙、册亨、望谟以及国内部分布依族聚居区。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平南乐》中称:“广西诸郡,多能合乐,城廊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日闻鼓笛声也。每岁秋成,众招乐师教习弟子,听其音韵,鄙野无足听。唯浔州平南县,系古龚州,有旧教坊,乐堪整异,时有教坊得官,乱离至平南,教土人合乐,至今能传其声。”元明时期,八音演唱内容加入了民俗、喜庆的内容,并吸收了其他戏曲特点,大大丰富了演唱内容。到了清代,“八音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所唱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据《清稗类钞》)。至此,八音已发展成为曲艺演唱形式。
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清时期,布依八音曾一度盛行。在盘江流域布依族村寨普遍开设有教乐坊“八音堂”,专门传授布依八音技艺,演出八音坐唱的八音队多时达到300余支。新中国成立后,黔西南州兴义市布依八音队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演出。
2难能可贵的“四乐同堂”
就在八音座唱发展的鼎盛时期,又一种新的文艺形式悄然而生。这就是布依戏。布依戏产生于清初,而成形于什么年代有不同认识。一是根据老戏师的家谱推算出来的,大概在乾隆年间:一是根据《兴义县志》记载,光绪初年(1875年),兴义巴结王土司的族人王寿山倡议,多人出资首次制作了专用戏服,在巴结老场坝搭台演出。至此,布依戏才真正完成了她的发展,不但有了曲调、有了声腔、有了表演、还有了服装,成为戏剧之一种。布依戏是在“八音座唱”的基础上衍化发展而成的(见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贵州卷·布依戏音乐分卷》 )。从表演上看,布依戏有动作、有化妆、有专用的服装,而这些恰恰是“八音座唱”所没有的。由此看来,表演是二者的主要差异处。这也就成就了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化艺术。
由纯器乐曲依次发展为表演唱,发展为八音座唱,以后又延展至布依戏曲,形成四种音乐形态同宗的独特景象。而且,这四种音乐形态并没有被历史的“浪淘尽”,而目前同时存世,形成“四乐同堂”,殊显难能可贵。这为研究民间文艺的沿革发展提供了活标本。
3“八音”的艺术特色
每当人们说到“布依八音”、“八音坐唱”,总会发问:这“八音”是什么意思? 她为什么叫“八音”? 她代表的是什么? 我们知道,在中国音乐史上,“八音”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周秦时期。那时把乐器按制作材质的不同区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这就是“八音”。后来泛指为乐器。而“布依八音”的“八音”和中国音乐史的“八音”有无关系呢?“布依八音”、“八音座唱”的“八音”,现在比较一致的解释是指八种乐器,即:箫筒、牛角胡、葫芦琴、月琴、鼓、包包锣、小马锣、钗等乐器。
“八音”是器乐组合的名称。八音演奏一般也是合奏。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一书中讲到“八音”时是这么说的:“唯浔州平南县,系古龚州,有旧教坊,乐甚整异。有时以教坊得官,乱离至平南,教土人合乐,至今能传其声。”其中不论是说“乐甚整异”,还是“教土人合乐”,都是说的乐队乐器多,演奏形式是合奏。从现在流传下来的曲谱和民间流传的演出形式看,都证明了“合乐”的特点。
布依族八音坐唱在布依语中叫“万播笛”,即吹奏弹唱的意思。八音坐唱的表演形式为八人分持牛骨胡 (牛角胡)、葫芦琴 (葫芦胡)、月琴、刺鼓(竹鼓)、箫筒、钗、包包锣、小马锣等八种乐器围圈轮递说唱。表演以第一人称的“跳入”唱叙故事,以第三人称的“跳出”解说故事,也有加入勒朗、勒尤、木叶等布依族乐器进行伴奏的情形。演唱时,男艺人多采用高八度,女艺人则在原调上进行演唱,这样不仅可以产生强烈的音高和音色对比,还能增加演唱的情趣。演唱时唱腔用布依语,道白用汉语,有小嗓和平嗓之分,由乐队人员分担角色。曲牌有正调、正音、走音、自路板、长调、倒长调、反簧调、倒茶调、吃酒调等三十多个,可单独演奏,也可边奏边唱。
表现形式有座弹唱和带戏剧性的演弹唱等。“八音坐唱”旋律古朴流畅、优美悦耳,常在民族节日、婚丧嫁娶、建房、祝寿等场合演奏,是深受布依族人民喜爱的民族说唱艺术形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目有《布依婚俗》、《贺喜堂》、《胡喜与南祥》、《迎客调》、《唱王玉莲传》、《敬酒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四十余个,主要有:《福满堂》、《贺寿堂》、《戈然》、《拜堂调》、《盼郎》、《哥妹调》、《来去来》;坐唱《胡喜与南洋》片段;布依戏《撒衣定情》片段;尾曲《盛世调:昂央》等,内容主要取材于布依民间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和说唱艺术,表现出布依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丰收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对丑恶的鞭挞。因其源远流长、婉转优雅,民族特色浓郁而被称为声音活化石和天籁之音。
布依族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创造形成的,它深深扎根于布依族群众之中,具有鲜明的布依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可以说,八音坐唱既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又是中国曲艺宝库中的瑰宝。
2006年5月20日,黔西南州兴义市申报的布依族八音坐唱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综合:多彩贵州文化云 黔西南广播电视台 贵州日报黔西南日报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兴义旅游中国文明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