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实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向度
王洪标 朱佳梅 孙淑桥 王炯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殷墟遗址时首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理论命题,并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和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作了进一步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是一种美好愿景,也是一个发展过程,还是一项需要不断推进的伟大实践。
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美好愿景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表现为一种美好愿景。愿景通常指的是一个组织、个人或者社会对于未来理想状态的清晰、长远且富有启发性的设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相结合的基础上对中华文明未来发展的一种美好设想。首先,这种设想具有长远性。它超越了短期目标,从长历史时段出发,着眼未来长远目标,抒写宏大历史叙事,将其作为实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这种设想具有激励性。作为一种长远目标,这种设想描绘了中华文明未来将要实现的一种理想状态。它能够激发全体中华儿女的热情和动力,促使他们为实现这一长远目标而不懈奋斗,为这个设想贡献智慧和力量。再次,这种设想具有指导性。作为一种已经确立的目标,它就像一盏明亮的灯塔一般,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方向性指引。在这个愿景的指导下,它促使党和政府作出的决策和行动符合建设这种文明的价值旨归。最后,这种设想具有现实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而是在立足中国实际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合力推动下逐步将美好愿景变为生动现实。
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发展过程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一种美好愿景,其实现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涵盖了从理念形成到具体实践,再到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连续动态发展过程。作为一个长期、复杂、多维度的过程,它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不同发展阶段,且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具体目标。首先,作为一种过程,它是中华文明的一种赓续传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继承中华文明基础上进行不断向前推进的。在建设过程中,它需要对中华文明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汲取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资源,向前发展的丰富养料。其次,作为一个过程,它是社会主义文明的创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大地上进行的,这一建设进程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推进的,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作为一个过程,它是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形态。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而且是世界之中国,这就决定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一个封闭进程,而是需要保持开放的胸襟,在世界文化激荡中与其他各种文明开展交流互鉴,吸收其中有益成分为自身文明更新服务。最后,作为一个过程,它需要久久为功。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保持战略定力,具备历史耐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进行不断探索与尝试,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推动文明发展进步。
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项伟大实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是一个美好愿景,一种发展过程,更是一项生动实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能仅仅停留在美好愿景上,而是需要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将其付诸实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阐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推进落实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呈现出同生共长、互促互进的局面,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文明增添现代特色,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作为一项伟大实践,它涉及一系列具体的行动、措施和策略,这些都需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得到贯彻落实。首先,作为一项实践,它需要持续推进“两个结合”。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需要充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结合过程中,需要深刻体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俱进理解中国具体实际,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三者实现有机统一。其次,作为一项实践,它需要各类文明协调发展。在推进中,需要协同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方位发展,共同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再次,作为一项实践,它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每一个公民的力量,使一切推动此项文明实践的力量得以调动,积极性得以发挥。最后,作为一项实践,它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伟大文明实践得以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概言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一种美好愿景,也是一个发展过程,更是一项伟大实践。三者是一个辩证的有机统一整体,美好愿景是发展蓝图,指引方向;发展过程是必经阶段,不可或缺;伟大实践是具体路径,保障落实。在推进过程中,需要牢牢把握“建设”这一关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对象,“人民群众”这一主体,稳扎稳打,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不断将理念变为行动,愿景化为现实,使建设的成果惠及到十几亿中国人民和几十亿世界人民。
(作者王洪标系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朱佳梅系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孙淑桥系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炯系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校报编辑室及网站管理科副科长)
注:本文系毕节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联合基金一般项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新质内容及价值意蕴研究”(BSLY-2024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