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探讨
以理念为纲,打造学校精神文化高地
邓广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学校是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场域,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更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具体行动。学校精神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体现在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层面。本文以威宁自治县羊街中学和威宁自治县第三中学的办学理念为例,探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凝练教育思想,铸牢教育精神。
一、公心致教,树人百年
威宁自治县羊街中学创办于1955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2023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纳入公办强校计划项目学校。根据项目建设要求,学校结合学校办学思路、历史积淀与现状,继承并发扬了各时期的办学精神,最终凝练出“公心致教,树人百年”的办学理念。
公心致教。即要求学校每位教职工怀揣公众利益之心,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秉持公心治校、施教、育人,确保教育过程公正无私。树人百年,寓意深远。树,象征栽培与培养。树人,则强调立德树人,以德为基石,德育始终为先。百年,教育大计,百年树人,此处取长久之意。
用“公心”办学。“公心”办学是基础,是实现“公利”和培养“公心”人才的保障。为“公利”办学。“公利”是办学的方向,也是办学的初衷。需要遵循教育规律,落实教育公平,实现公众利益,为师生、地方百姓利益着想,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出发。培养“公心”人才。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公心”的人才,即那些无私、博爱,心怀公众利益与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威宁自治县羊街中学“公心致教”办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旨在解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何种人,如何培养”的根本问题,构建积极向上的学校精神文化,为“公心”型人才的茁壮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与灵魂的滋养。
二、文德化育,知行致远
威宁自治县第三中学创办于1977年,学校一直重视“文化育人”的办学精神。2024年8月,迁址办学,濒临草海,云蒸霞蔚,百鸟争鸣。鉴于学校发展历史和当下现状,学校决定结合办学历史与教育现状,以知行教育为核心,凝炼了“文德化育·知行致远”的办学理念。
文德化育。即提倡以文化育人,培育美德,遵循教育规律,实施文德教化,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知行致远。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强调知识与行动的统一,主张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理论学习。学校始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强化人文关怀,致力于培育兼具人文情怀、责任感、优雅风范、乐观精神、远大抱负、德才兼备且知行合一的杰出人才。
威宁自治县第三中学的校训和三风,以“知行”为核心,从学校、教学、学习的视角,高度凝练了办学思想内涵。校训“明德自新,致知笃行”强调全校师生要弘扬高尚品德,校风“文明和谐,良知雅行”彰显学校独特气质,教风“启智润心,真知躬行”致力于智慧启迪与心灵润泽,学风“尊师乐学,善知力行”体现学生对师长的敬重与学习的热情,着重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理念为纲,育人至上
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凝聚成学校精神文化核心。它代表着学校教育的理想、信念与追求,是推动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构成学校文化的核心,指引着学校办学的方向。这些都深刻体现了学校办学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学校对教育规律的理性把握和主观追求,是学校矢志不渝的教育理想与信念,对学校办学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并能极大地激励和凝聚师生力量。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民族地区基础学科(领域)质量提升专项课题《以幸福教育叙事为载体的学校文化建设及其育人路径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MJ24036
(作者单位:威宁自治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