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教探讨
贵州人口老龄化与基础教育布局优化
谢红梅 陈恬
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2020年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13.5%,高于2010年(8.87%)4.63个百分点。贵州也不例外,65岁以上人口比例由2010年的8.57%上升至2020年的11.56%。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深远的影响,涉及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对教育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学龄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进而影响学校数量、规模、分布以及师资、教学设施等资源配置。因此,深入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州基础教育布局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贵州人口老龄化与学龄人口变化
(一) 贵州人口规模持续增大,但增速放缓
贵州常住人口由2010年的3479万人,增加到2024年3860万人,保持常住人口持续正增长,人口规模仍保持增长态势。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却持续下降,从2010年的7.41‰下降到2024年则降到3.00‰。人口平均年增长率则由2010年到2020年期间的1.05%预计下降到2020年到2035年期间的0.38%。
(二) 老年人口占比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加剧
2010年至2020年十年间贵州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增长2.99个百分点,预计2020年到2035年增长6.6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65岁年龄组以上老年人口待续增长,以下的少年儿童人口、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学龄人口及劳动力供给水平将有所下降。
(三) 学龄人口占比下降,规模达峰值后呈减少趋势
据我国的教育制度,基础教育包含幼儿教育、义务教育 (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三个阶段,学龄人口分别对应的年龄段为3-5岁、6-15岁(6-12岁、13-15岁)、16-19岁。从学龄人口占比看,呈减少趋势。全省学龄人口占比预计在2035年降至20.69%;城镇学龄人口占比预计在2035年降至20.47%;乡村的学龄人口占比预计在2035年降至21.22%。但学龄人口的城乡结构发生了变化,城镇学龄人口占比增加,乡村学龄人口占比减少。城镇学龄人口占学龄人口的比重预计到2035年下降至30.76%。从学龄人口规模看,呈波浪式变化。贵州学龄人口由2010年的98.17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008.11万人,预计到2035年减至845.30万人;城镇学龄人口由2010年的28.15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535.69万人,预计2030年增加到603.83万人,再降至2035年的585.26万人;乡村学龄人口由2010年的70.02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472.43万人,2022年达最高点472.51万人后持续下降到2035年的260.04万人。
二、贵州人口老龄化对基础教育布局产生的影响
(一) 学龄人口持续减少,带来贵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结构调整的契机
随着贵州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学龄人口持续减少,相应的学校规模、班级规模缩小,师生比降低,“小班化”教学成为可能,课堂教学改革更易实现,从而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实现贵州教育由“量”的提升向“质”的跨越。
(二) 学龄人口城乡变化异向,教育资源出现结构性不足
乡村学校由于年轻人口外流和生育率下降,导致学龄人口减少。乡村学校生源不足,一方面使乡村学校师资过剩,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闲置;另一方面影响乡村学校的办学活力和教育质量,以及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优秀乡村教师更难留住。城镇学校则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年轻人口涌入,学龄人口持续增长。城镇学校生源的大量增加,一方面使城镇学校师资短缺,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不能满足需要;另一方面导致学位紧张,出现大班额及大规模学校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出现“城镇挤、乡村空”现象。
(三) 学龄人口的队列变化,各学段教育需求存在时序差异
由于学龄人口的队列变化,各学段学龄人口高峰呈递推状态。由于出生人口的持续减少,贵州学龄人口在幼儿阶段、小学阶段学龄人口持续减少,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在2026年、2028年达峰值后以年平均2.81%、0.89%的速度减少。同时,城乡学龄人口的时序变化存在差异。城镇学龄人口在高中阶段持续增长,幼儿、小学、初中阶段分别在2022年、2028年、2032年达峰值后持续减少;乡村学龄人口在幼儿、小学阶段持续减少,初中、高中阶段分别在2024年、2027年达峰值后持续减少。教育的规模由学龄人口的数量所决定。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州基础教育布局优化建议
(一) 超前谋划基础教育布局
首先,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科学预测学龄人口,合理布局学校是优化基础教育布局的关键。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综合考虑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生育率变化、人口流动等因素,对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期内的学龄人口总数、分布和结构进行精准预测,合理确定学校的数量、规模和位置,以公办+民办、集团化办学+合作办学等方式确保学校能够满足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期内的教育需求。其次,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已由“能上学”向“上好学”转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最后,还应结合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拓展基础教育发展空间,发展在线教育、社区教育等,以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求。
(二) 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
科学调适教师资源。建立跨学段、跨学科教师储备库存。通过学历提升、专项培训、跟岗观摩等方式,储备一批能跨学段或学科任职的教师,以满足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师资的需求。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综合社会经济发展、学龄人口流动的趋势,促进教师在县域、市域内的流动,统筹解决城乡教师的盈缺问题;完善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及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制度,缩小城镇教师与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或效果差距,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合理分配教育经费。要加强省级教育经费的统筹,在充分研判学龄人口流向的基础上,向城镇及流入较多的市县倾斜;根据学龄人口递推情况,分城乡分时段向不同学段倾斜。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投入,保障偏远山区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要探索“两免一补”资金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钱随人走”的有效路径,确保教育公共经费转移到学生所在学校,避免教育经费的空转与浪费。
整合与共享教育设施设备。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学龄人口数量变化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对教育设施设备的配置和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合理配置教育设施设备。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学校布局和学生需求,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科学规划教育设施设备的配置。在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过程中,要按国家标准进行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其次,要建立教育设施设备共享机制。政府可以搭建教育设施设备共享平台,整合省内各市州区域内学校的教育设施设备资源,实施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学校之间开展资源共享合作。
(三) 建立基础教育布局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人口与教育监测体系。人口监测方面,在人口普查的基础上,整合公安、民政、卫生健康等部门的数据资源,建立全面动态的人口信息数据库,实时监控未来不同时段学龄人口的数量、分布和结构,为基础教育布局提供前瞻性的数据支撑。教育监测方面,建立健全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收集和管理学校数量、学校规模、学生人数、师资配备、教育经费投入、教学设施设备等教育相关数据,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支撑。建立政策调整机制,定期对基础教育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政策内容和实施方式。
本文系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州基础教育布局优化研究(2024RW264)》的研究成果
(作者谢红梅系贵州师范学院教授;陈恬系贵州师范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