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劳动知识+特色劳动技能+专业劳动技能+社会实践劳动
贵定:劳动教育“奏响”新乐章
![]() |
![]() |
![]() |
本报记者 郝梦 特约通讯员 李榜松
近年来,黔南州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构建了“双驱动·三维度·四融合”劳动教育模式,助力学生劳动素养明显提升。
目前,全州各县 (市)、中小学校已全覆盖开展了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正如火如荼推进。
贵定县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文化底蕴与实践成效的“贵定经验”,成为全州劳动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
1 科学规划,筑牢劳动教育根基
贵定县将劳动教育纳入“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全县49所中小学全面铺开劳动教育实践。精心制定劳动教育清单,确保每周1节劳动教育课落地,同时将其纳入教育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从顶层设计层面为劳动教育提供坚实保障,引导学校、教师、家长重视劳动教育,形成全县上下协同推进的良好态势。
2 课题引领,推进劳动教育标准化
依托省级课题《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开发研究》,贵定县深挖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结合课程标准,开发出县级、校级劳动教育资源清单。着力构建“基本劳动知识+特色劳动技能+专业劳动技能+社会实践劳动”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教学案例群,推动劳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将民族文化如苗族蜡染、布依族传统手工艺等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厚植民族文化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3 特色办学,构建多元劳动课程体系
各学校立足本土,充分挖掘县域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出70门独具特色的校本劳动课程。云雾镇凭借茶产业文化优势,开设采茶、炒茶、茶道、品茶、贡茶等系列课程,让学生沉浸式体验茶文化与劳动实践的融合魅力;德新镇的《苗岭之乡》校本课程,生动展现当地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及劳动生产方式;贵定县第四中学的苗族蜡染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审美能力。这些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劳动教育内涵,使劳动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
4 实践赋能,拓展劳动教育空间
贵定县累计投入350万元,建成金海雪山鱼菜共生科技农业劳动教育实践 (实训) 基地等2个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及县域内4个其他实践 (实训) 基地,并投入20万元购置劳动工具、农具等设备。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已累计接待6.1万名学生开展劳动研学,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劳动素养,还创造410万元收入,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5 创新评价,激发劳动教育活力
贵定县借助现有劳动教育资源及获批的2项省级劳动教育课题,积极探索“积分制”劳动教育评价模式。通过全覆盖听评课、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劳动教育课堂、学校劳动成果、学生劳动素养养成等进行量化考核评价。同时,创建省州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3个,以科学评价机制推动劳动教育质量提升,激发学校、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下一步,贵定县将持续深化劳动教育改革,不断完善特色劳动育人体系,通过更多元的实践项目提升学生自理能力与劳动素养,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让劳动教育在贵定大地结出更为丰硕的果实,培育出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