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育
田野史学应用型人才培育的体系建构
叶成勇
贵州民族大学历史学专业自1983年开设以来,聚焦贵州区域历史文化调查研究。2009年以来,团队以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推动田野史学理念下的个人生命史、家史、村史村志与国史、全球史的融会贯通,真正把“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培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育中。目前,形成了具有明确问题导向、独具特色、成果明显、辐射广泛的特色课程体系和实践模式。它是链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纽带,实现了把课堂引向现实活态历史。
一、体系建构的理论思辨
在哲学层面上,我们注意到主体间性的理论,这个理论在社会学、认识论和本体论多方面的探讨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整体上看,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是主客对立的,而是交往和理解的关系,这是生命体互动的基本行为方式。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行为,可以建立相互理解和沟通的交往理性,认识主体之间基于人的“同感”“移情”等能力形成共识或普遍性知识,进而走向具有“统一性”的共同体。这种哲学思辨指向是:“回到生活、回到实践、回到现实、回到人的真实生存本身”。
回到史学专业教育,目前的最大困难是:如何通过专业实践,在应用型人才培育中融入真正的家国情怀,实现专业核心素养。我们认为,突破的关键在于养成历史文化感知能力,从感知自己的身边人身边事到热爱乡土历史文化的拓展。相对于书本上的宏大历史文化知识体系,乡土历史文化是鲜活而富有情感的教科书,是开放的多向度的互动性的家国情怀养成的场所,是对宏大历史文化的补充和涵养。
田野史学倡导历史认识者从书斋走向活态社会,探求服务社会、建设社会的经世致用之学。以社会现实问题和需求为起点,发挥历史认识主体的历史文化根底、人文视野、认知能力和通识智慧,借助多学科的知识和手段,面向活态社会,与当地人一道,对其自然生态环境、生计模式与历史文化系统进行调查、科学记录、多元书写与跨学科研究。既要记录国人的活法样态,更要追寻中国人幸福美好的未来之道。专业人士与民间人群共同评估并发挥传统价值,互学互鉴,达成一定的文化自觉、文化担当和文化批判精神,推进共同体社会文化建设。田野史学这种独特的旨趣会给当代史学研究和新史学新乡土人才培育带来新的启示。
田野史学基本含义可概括为三点:一是自觉融哲学的高度、历史的宽度与文化艺术的温度于一体,坚信只有从活态社会中才能感知、体察、认知历史本质和人类的真实状况;二是强调深入区域社会,开展个案调查研究,记录书写乡土历史文化,传承历史之道与文化之魂,对活态社会进行历时性变迁分析和共时性结构分析;三是主动参与活态社会的文化创建,与本地民众展开学理与常理对话协商,提出符合当地需求的新识见,共同寻求通往未来的合理进步之路。(参见叶成勇撰 《田野史学指归》 序言)
二、田野史学创新型实践课程群的建构
探索田野史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了“田野史学特色课程群”,包括:贵州简史、乡土历史文化调查、方志研修、村寨志编撰、乡镇志编撰、乡土教材编撰、家谱修撰、贵州文物调查研究、历史文化视频制作、历史文化数据库建设,共10门。这构成实践课程体系的核心,贯通着从个人生命史、家史、村史村志到国史的内在逻辑。
这10门课程构成的田野史学特色课程群,搭建了“教—学—用”新桥梁,形成跨专业学科的大课程。包括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训练的基础性课程;个性化发展和小组探究性项目学习课程;数字化加工、转化、传播的跨学科交叉运用课程。围绕大课程,建大课堂,实现室内课堂与室外田野课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先修实践环节与课堂教学环节的贯通。
同时,师生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完成“贵州历史文化教学资源库”素材采录万余条,贵州“三交”史料汇编180余万字。与贵州小黑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贵州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与智慧树合作,建成省级金课《贵州文物调查研究》 《贵州简史》 《全球史概论》线上课程及其资源库。叶成勇出版《田野史学指归》一书。目前开发田野史学智慧课程群,编撰《田野史学教程》。
三、开创扎根乡土的史学应用型人才实践模式
细化与课程相契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和要求,实施“全程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践教学、年度寒暑假家乡历史文化调查与汇报、传统村落调查与地方文献整理为中心的毕业实习、基于田野调查或地方文献为第一手资料的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保障学生“真学实用”“真知笃行”。
以项目实践优化田野第二课堂。项目实践是与地方合作,学生分工合作,撰写村寨志、点校方志、编修文物图志、修撰家谱、创建社区博物馆、文化传承创新创业等,凭成果加以评价。面向乡土文化建设需求,选取代表性的传统村落或文化遗产地,以小组为单位,带队老师指导学生实地调查,形成搜集资料、撰写报告、转化利用的教学闭环,检验特色课程群和实践模式的有效性。这既培育新乡土人才,又担当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使命。
四、发挥历史专业“强本铸魂”的大思政优势
把“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内化于专业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双向互动之中。通过对乡土历史文化的实地调查研究,实现了把书本知识课堂教学引向活态历史现场,打通书本和社会的隔阂,拓展了历史学专业的立德树人渠道和时代价值。这种历史学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以生活中的“家国”故事来厚植知乡爱国的情怀,完全可以推广到中小学和大学其他学科专业。
田野史学特色课程群和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手段,建成了基于田野史学的应用型人才培育体系,为地方高校史学专业新文科建设提供“民大”方案。以“修齐治平、兴亡有责”为思政主题,扎根乡土,创建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模式,推进学生从“学好”到“好学”再到“笃行”,探索形成了一套“好用”“管用”的应用型人才培育体系,实现了“强本铸魂”。这为历史学应用型人才培育寻求到了一条有效路径,为地方高校的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参照。
田野史学特色课程群和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手段,有效地突破了历史学科人才培养的困境,实现了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转变。以特色项目课程群建设、“全程渐进式实践教学”与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实地调查研究为抓手,三位一体,探索出了以保护传承优秀民族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特色课程群和实践教学互为表里,相互促进,通过实施“村志、村史、村馆、村视频”来实现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真正把家国情怀的培育落到实处。
(作者系贵州民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