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教融合
数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路径
余燕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的深入实施,学科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探索方向。这一融合致力于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开展项目化实践活动以及精心设计跨学科作业等,实现数学思维培养与劳动价值观塑造的协同共进,为“双减”背景下的数学教育赋予全新的育人范式。
一、数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可能性
(一) 政策导向:课标要求数学与劳动教育的双重驱动。2022版数学新课标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明确要求教师积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这一规定清晰地表明,劳动教育不应孤立存在,而应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以达成“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2023年开展的调研数据显示,高达87.6%的教师认同跨学科劳动实践能够显著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数据有力地证实了将数学与劳动教育进行融合教学的现实必要性。
(二) 认知基础:具身学习理论的实践支撑
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显示,身体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将抽象概念具象化,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以测量单位教学为例,当学生亲自通过步测操场面积时,所获得的具身经验能使知识留存率相较于单纯记忆换算公式提升42%。这一研究结果为数学与劳动的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即劳动实践中的身体力行可以转化为数学认知的有效载体,助力学生实现“做中学”的深度知识建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劳动教育的三维实施框架
(一) 教学内容重构:建立数学知识——劳动场景,使教材资源立体化,达到生活劳动与数感培养融合
在一年级“2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巧妙设计“校园落叶清扫”活动。让学生分组收集落叶并认真统计数量,通过“清扫5片+再扫3片=共8片”这样的实物操作方式,直观地理解加法的意义。
进入小学数学中年段,可将教学重点放在生产劳动与空间观念建构的融合上。比如在三年级“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中,组织“班级菜园围栏设计”项目。学生需要实地测量地块尺寸,精确计算所需栅栏长度,并在钉木桩、拉绳标线等实际劳动操作中,逐步建立起空间观念。
到了高年段,则侧重于开展服务性劳动与数据意识培养的融合教学。例如在五年级折线统计图教学时,开展社区老人送餐服务数据追踪活动,让学生记录送餐时间、路线距离等数据,并运用数学工具优化服务方案。
(二) 教学方法创新:构建“五步循环”实践模式
情境导入:创设劳动任务驱动问题。在教学《位置与方向》 时,以帮助食堂阿姨优化送餐路线作为任务,激发学生绘制校园平面图的内在动机,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情境中。
知识奠基:提炼劳动场景中的数学要素。引导学生准确识别送餐路线中的方位基准点,如升旗台;明确方向标识,如太阳方位;以及确定距离参数等,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劳动实践:组织协同操作获取数据。让学生分组开展实地测量,使用卷尺、指南针等工具,认真记录各建筑的位置数据,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数学建模:将劳动成果转化为数学模型。把测量得到的数据转化为比例尺平面图,运用坐标系准确标注具体位置,实现从实际劳动到数学模型的转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和建模能力。
反思迁移:劳动价值与数学应用的升华。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通过测量来减少送餐路程,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优化对劳动效率提升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劳动价值的深入理解。
(三) 作业体系优化:打造“基础+拓展+创新”三级任务群
基础巩固型作业:针对二年级数据收集单元,布置记录一周家务劳动时长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分析洗碗、扫地等不同劳动项目的耗时分布,巩固所学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知识。
拓展实践型作业:在四年级小数加减教学结束后,设计超市比价小管家活动。让学生记录同类商品的单价,计算不同优惠方案下的价格,在实际购物场景中熟练掌握小数运算技能,拓展知识的应用范围。
创新挑战型作业:六年级在学习比例单元时,开展校园微改造项目。学生需要测量楼道尺寸,按照1:50的比例制作模型,并设计劳动工具存放区,综合运用比例尺与立体几何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思南县塘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