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头版 -> 第A06版:论苑 -> 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探索

思政建设

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探索

——以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陈宗法

    新时代,红色基因的传承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充分利用和挖掘本土红色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大思政课”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其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案例,将利用黔东大地资源禀赋的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培养镌刻“为仁印记”的大学生必备课程,探索构建“四红”育人机制,用好用活黔东红色资源,切实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一、实施背景

    (一) 黔东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与现状

    近年来,随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党史学习教育、干部党性教育等的推进,铜仁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工作有了显著突破,逐步彰显了红色文化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目前,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枫香溪会议、木黄会师、困牛山战斗、黔东独立师等的历史,成为铜仁重要的红色品牌。

    (二)“大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背景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贯彻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和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等要求。实践探索“大思政课”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全面推进所有学科门类和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二、实施理念

    基于黔东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探索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红色基因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与思政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精神等相契合。以黔东红色文化资源为根基,赓续红色基因,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 以红色文化育人为引领的思政教育理念

    红色文化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深入挖掘和整合黔东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格品质、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施“五育并举”,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三) 多元化参与互动式的教育模式

    倡导多元化参与的教育方式和互动式的学习理念。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如情景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等,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黔东红色文化资源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同时,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三、主要举措

    (一) 点燃“红色引擎”,引导师生“红心向党”

    一是构建红色文化育人体系。把传承红色基因作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全力打造“铜心向党·为仁躬行”党建品牌和“为仁印记”思政品牌,把红色文化育人融入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将红色文化育人与基层党建和立德树人工作有机结合,突出发挥红色文化的凝心铸魂作用,以红色引擎强信心、红色故事润民心、红色印记育匠心、红色纽带暖人心。

    二是共建共享红色文化育人品牌。依托黔东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贵州万山汞矿、贵州省教育系统“润心育人”理想信念教育基地、铜仁市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等平台,建好贵州省“大思政课”实践中心。

    (二) 打造“红色课堂”,让红色基因浸润学生心田

    一是打造“融合式红色课堂”,把红色资源融入教学课堂。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和各项艺术活动中,开展有声有色、用心用情、寓教于“乐”的红色文化教学活动,让艺术讲好红色文化,用艺术传播革命力量。建立多学科融合渗透研究机制,将红色文化与不同学科的知识点相联系,把红色资源融入学科课堂,通过公开课、精品课、示范课将红色故事、红色歌曲、红色美术作品等呈现在课堂上,引导师生在听说唱、读写绘中继承红色基因。

    二是打造“浸润式红色课堂”,突出实践教学中的红色元素。将红色文化元素有效融入“思政+通识+专业+实践”四位一体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展“诵读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读书会、“讲述红色故事”、“红色之旅”研学等活动,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合浸润在思政课堂。

    三是打造“活动式红色课堂”,在艺术教育中演绎红色故事。在“三节”一系列标志性校园文化活动中,以舞蹈、话剧等艺术形式再现黔东红色故事场景,充分结合师范生职业发展需求和“4321”学生专业技能标准,深入融合红色文化元素,把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成学生人人喜爱、人人参与的红色党课。

    (三) 开展“红色实践”,追寻红色足迹践行初心使命

    一是开展红色文化宣讲。组建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文化名师、管理队伍“五支队伍”宣讲红色文化。通过组织思政理论课教师走上讲台上好“开学第一课”,为学生们上一堂精彩的红色思政课。通过主题班团会等方式,将黔东红色文化融入班级管理工作中,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

    二是开展红色文化实践。依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成员单位平台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红色思政课由学校的“小课堂”延展到社会的“大课堂”,不断拓展红色文化育人的广度和深度。组织师生到石阡困牛山、沿河土地湾等革命老区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激活红色文化中蕴藏的历史密码和精神基因,实现校地之间的理实交融。

    (四) 创作“红色曲目”,用艺术形式传承红色基因

    一是编排红色经典剧目。通过整合资源,编排红色经典剧目,用合唱、乐团伴奏等艺术形式还原史实故事,用中华古典乐器扬琴、锣、二胡等弹奏演绎时代精神,将红色文化学习搬上舞台,艺术再现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展现红军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

    二是创作系列红色歌曲。思政教师以困牛山战斗故事为背景,创作了 《一封红家书》;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背景,创作了 《我们与你同在》;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为创作背景,创作了 《百年逐梦》等红色歌曲,被广泛传唱。

    三是编演红色舞台剧。将铜仁籍周逸群、旷继勋等革命烈士英勇事迹,困牛山红军壮举等一个个黔东红色小故事改编成小品小剧,先后排演了 《困牛山壮举》 《丰碑》等主题鲜明的大型剧目,用好用足红色资源铸魂补钙。

    (作者单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