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初探
黄杭波
核心素养导向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需突破知识灌输的局限,转向价值引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化倾向,难以有效实现“学会尊重”等抽象价值观的内化。本研究以观察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为切入点,探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实施路径,为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一、观察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观察法通过具象化情境创设帮助学生建立尊重行为的具身认知。教师设计阶梯式观察任务,初级阶段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场景中的礼貌用语使用频率,中级阶段安排社区服务中的尊老爱幼行为记录,高级阶段开展跨文化礼仪对比观察。课堂实施“三环观察教学法”:课前布置家庭场景观察表,记录家人互动中的尊重细节;课中播放公共场所冲突案例视频,分析非尊重行为的影响链;课后延伸至班级日常观察日志,持续追踪行为改善状况。
观察工具开发注重适龄性,针对六年级学生设计“尊重雷达图”评价量表,从语言尊重、行为尊重、情感尊重三个维度建立可视化评估框架。观察结果处理采用“现象-归因-改进”三步分析法。
二、讨论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讨论法通过思维碰撞促进尊重价值观的自主建构。问题设计遵循“认知冲突”原则,设置“尊重是否等于迁就”“网络昵称是否需尊重本名”等思辨性议题。讨论组织形式采用“同心圆”结构,内圈小组进行核心观点交锋,外圈观察组记录逻辑漏洞并补充论据。教师运用苏格拉底式追问技术,例如针对“尊重师长就要绝对服从”的观点,连续抛出“诸葛亮劝阻刘备伐吴是否不敬”“科学家质疑权威是否失礼”等追问链。
课堂讨论实施“四阶引导法”:第一阶段呈现两难情境,如“好友抄袭该不该揭发”;第二阶段分组提炼价值冲突点;第三阶段开展角色互换辩论;第四阶段达成共识性行为准则。
三、自主学习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
自主学习法通过任务驱动促进尊重意识的主动生成。项目式学习设计“校园尊重温度计”调查任务,学生自主设计问卷、采集数据、绘制尊重行为分布热力图。学习资源包建设包含多元文化尊重案例集、国际礼仪规范手册等拓展材料,支持差异化探究需求。自主学习过程实施“三书指导制”,任务说明书明确探究方向,方法提示书提供访谈技巧等工具,反思记录书引导元认知监控。
“学会尊重”教学开展“尊重文化地图”创作活动。学生自主选择少数民族、残障群体、职业角色等研究维度,通过文献查阅、人物访谈等方式收集素材,最终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尊重行为的具体表现。自主学习评价采用“双轨制”,成果质量评价关注信息筛选能力,过程性评价侧重学习毅力与合作意识。
混合式学习模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网络平台开设“尊重行为实验室”虚拟社区。学生上传自拍的尊重实践微视频,通过同伴互评完善行为认知。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方法革新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活力。观察法架设认知桥梁,讨论法激发思维火花,自主学习法培育实践智慧,三者协同作用于尊重价值观的深度建构。这种教学范式转变既契合新课标要求,又回应真实育人需求,为小学生社会性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多元方法的动态组合策略,提升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与感染力。
(作者单位: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城关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