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扎根红色土壤 播种红色种子

——遵义老城小学让红色精神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老城小学红色研学活动。

学生参加 《红色故事我来讲》 比赛。

“小小红色宣讲员”在遵义会议会址内讲解。

“红色剪纸社”教室内老师正在教授学生剪纸。

“红色剪纸社”学生创作的红色文化作品。

    本报记者 刘绍波

    扎根红色土壤,播种红色种子。遵义市老城小学坐落于红色圣地遵义的核心地带,毗邻遵义会议会址,享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教育资源。多年来,老城小学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巧妙地将独特的红色文化融入学校文化的血脉之中,创新构建了“大思政”教育体系,以红色文化为魂,德育工作为本,开创了独具特色的“3+N”红色文化教育模式。

    “3”即构建多元化的三大教学平台:“大课堂”引领宏观视野;“中课堂”深耕红色故事;“微课堂”则灵活融入日常。三者相辅相成,共同织就一张红色文化的教育网。而“N”则代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通过“校内深耕+校外拓展”的双向路径,让红色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爱国情怀。

    “我是‘小小红色宣讲员’”

    2024年12月的一天,老城小学五年级的宁子珈同学接到了学校的通知,第二天要去大街上进行义务讲故事,这是作为学校“小小红色宣讲员”都会经历的事。

    “大家好,我是‘小小红色宣讲员’宁子珈,我来自老城小学,今天要讲的故事是《长津湖的冰雕》 ……”在毗邻遵义会议会址的一条街区,老师和包括宁子珈在内的同学们早早到场做了准备。轮到宁子珈上场的时候,她自信又大方地为街上的行人和游客们讲述抗美援朝中长津湖战役的故事。

    “我最早通过短视频了解到 《长津湖的冰雕》这个故事的,最开始只是一部分,后来又通过查资料,把故事进行完善,所以就能完全讲出来了。”在大街上讲故事,即使作为“老牌”宣讲员,宁子珈也难免会有一些紧张。面对记者的采访,宁子珈回忆道:“大部分时候还是在遵义会议会址里作讲解,我虽然已经有三四次在街上讲故事的经历,但还是会有一些紧张,只不过我很快就克服了。”

    成为学校的“小小红色宣讲员”并不容易。首先是要加入学校的“红色宣讲团”,然后经过学习培训,最后需要考核,考核过了才能去遵义会议会址里正式为游客和嘉宾讲解。

    老城小学“小小红色宣讲员”的培养工作,采取了“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通过红色宣讲社团培训、实地参观学习、邀请专业讲解员指导等多种形式,提升“小小红色宣讲员”们的综合素质和宣讲能力。

    在“红色宣讲团”里,既有已经考核通过正式成为“小小红色宣讲员”三四年的“老手”,也有刚加入正在学习还未考核的“新手”。宁子珈三年级时就加入了学校的“红色宣讲团”,但是在四年级时,才首次在遵义会议会址进行正式讲解,向观众和嘉宾们讲述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转折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般要学习一个学期到一年左右才能考核通过,首先是要背熟稿子,还要跟专业的讲解员学习专业的语态、手势等等,老师会带我们到会址里去看专业讲解员的讲解过程。”宁子珈说。

    通过考核后,有一天学校老师通知宁子珈准备,将要去遵义会议会址里为游客进行正式的讲解,“这是我的第一次正式讲解,真的很紧张,很担心,很害怕,担心突然忘词,害怕自己讲不好,但最终我对自己的表现还算满意。老师称赞我讲解流利,表现不错,还提到嘉宾们夸奖我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竟讲得如此出色。”回想起第一次讲解,宁子珈仍然激动。

    到现在,宁子珈已经去遵义会议会址里为领导嘉宾和游客讲解了十余场次,进入了遵义市市级宣讲团队。宁子珈和其他“小小红色宣讲员”多次在遵义会议会址为中央及国家省部级以上领导进行讲解,表现出色,获得诸多赞誉。老城小学培养的一批批优秀“小小红色宣讲员”,在学校的各类红色研学活动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力量。

    “红色故事我来讲”

    每年十月份,老城小学都会组织《红色故事我来讲》 讲红色故事比赛,这是老城小学的传统,也是老城小学系列红色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2024年10月,刚上二年级的黄意芯第一次参加学校的讲红色故事比赛。“当时我准备的题目是 《邓萍血洒遵义城》,是爸爸帮忙写的故事,我背了一个星期才把内容记下来。”黄意芯是记者在学校采访到的最小的学生。“我当时是跟爸爸妈妈去红军烈士陵园看过他的墓碑,所以记得他,知道他的故事后很感动,所以在爸爸的帮助下,写了他的故事。”

    “最让我觉得遗憾的是,我还记得他和张爱萍在一个小土墩的草丛中隐蔽,观察地形,部署战斗,然而不小心中弹牺牲了,那么优秀的一个战士,就这样牺牲了。”黄意芯为记者说故事里她记忆最深刻的部分。

    在激烈的比赛中,黄意芯脱颖而出,荣获第二名。面对全班唯一参赛者的身份,她不仅获奖,还收获了满满的喜悦。父母的赞扬、老师的肯定,坚定了她今年再次参赛的决心。在小小的黄意芯大大的眼睛里,是跃跃欲试的激动。

    老城小学的红色文化教育如春风化雨,悄然间已深深植根于每位学子心中。在记者询问黄意芯还知道哪些课外的红色故事时,她还讲解了龙思泉的故事,“在红军经过遵义的时候,很多村民来找龙思泉治病,他为了给村民治病选择留下来没跟随大部队走,后来他在追赶部队的时候不幸牺牲了,他的救死扶伤和为村民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感动。”

    相较于黄意芯,六年级的刘俊吉则已经多次参加 《红色故事我来讲》讲红色故事比赛,几乎次次获得名次。在学校,刘俊吉担任“小小红色宣讲员”已经三年之久。

    “每次讲解前,我都会仔细回顾讲解稿,确保内容烂熟于心,无一丝纰漏。无论是日常讲解还是比赛,我都秉持这一严谨态度。”为了能在比赛中展现出最佳状态,他总会提前精心挑选适合自身演讲风格的故事,并虚心向老师求教,“我去年演讲比赛的题目是《一支钢笔》,这个题目是老师给我准备的,里面说的是长征途中记录长征故事的一个人。”

    刘俊吉已经连续参加了4年的讲红色故事比赛,拿到过不止一次第一名,“每年,我大概都会提前一个星期左右为比赛作准备,除了题目和稿子,还会向老师请教演讲时的手势、走位以及阅读应该停顿的地方。”他说,很遗憾,今年就要毕业了,虽然无缘参加今年学校的比赛,“但是那些讲过的红色故事会一直留在我心中。”

    剪出岁月一片红

    老城小学有很多各式各样的社团,但是名叫“红色剪纸社”社团尤为特别。

    “同学们要记牢,两折叠和三折叠的剪法是不一样的,两折叠更适合剪人物,三折叠更适合剪窗花之类的,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来选择不同的折叠方式。”

    在“红色剪纸社”的教室里,老师和学生们围坐在一张大桌子边,每个人面前都有一把小剪刀和一张红色纸张,老师张业正在为学生们教授剪纸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谈及“红色剪纸社”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创作的众多作品并不拘泥于传统的花鸟鱼虫、福娃等题材,当然,这些传统元素也并未缺席。但真正令人瞩目的是,该社团巧妙地将红军长征的历史融入剪纸艺术中,这些作品在校内展出时,赢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不少佳作更是被学校悉心珍藏。

    “红色剪纸社团自2017年3月创立,已经走过了近十年的时间。红色,不仅代表着红色剪纸,也代表着红色文化。从创立之初开始,我们就不仅只是让学生学习剪纸这项非遗技艺,也一直努力把红色文化融入教学和创作中,所以才能多次创作出惊艳的红色作品。”老城小学社团总负责人穆利娜老师解释“红色剪纸社”中“红”的含义。

    “红色剪纸社”聘请了非遗大师和其团队进行教学,立足遵义这座红色之城,以红色文化为底蕴和核心,始终坚守着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老师和学生们凭借一把剪刀和一张彩纸,巧妙融合传统剪纸技艺、红色文化与现代创意,创作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兼具现代气息,且满载厚重红色文化底蕴的剪纸艺术品。

    在学校,记者看到了有诸多以红军长征作为灵感创作出来的作品:《四渡赤水》、《苟坝会议》、毛主席不同时期全身像、红色宣言、红色地标……不一而足。而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便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一幅剪纸长卷,名为 《中华崛起》,记录了毛泽东同志从延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时期的70幅肖像剪纸,目前该作品已被老城小学悉心珍藏。

    周五下午,刚好是学校社团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的时间,记者也上了一堂剪纸课,老师亲切讲解,深入浅出,不时融入红色文化,讲解伟大的长征精神,以此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和创作。

    “我学习剪纸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不仅在社团里学习,回家后我自己也会拿纸练习。”三年级的代轩乐在下课时聊起了学习剪纸的想法,“我最佩服的是哥哥姐姐们创作的那些以红军为主题的作品,今天老师教授的哪吒剪纸,我已经大致掌握了技巧,我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创作出令人满意的剪纸作品。”代轩乐由衷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