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思考
小学科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方法探究
![]() |
徐勇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科学教学需设立跨学科主题活动;《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监管〔2023〕2号)中对跨学科教学也作出明确规定。在此背景下开展小学科学、语文两学科跨学科教学方法的探究,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融合语文的语言、思维培养与科学的观察、推理锻炼。总之,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对跨学科教学方法的探究势在必行。
一、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探究的必要性
2022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主要变化中优中提到: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明确科学课程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明确规定:“创造条件丰富内容,拓展科学实践活动。各地要按照课程标准,开展实验和探究实践活动,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应不少于10%的教学要求。”规定要落实跨学科教学。
二、分析课程内容,发现潜在融合点
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语文》与苏教版小学《科学》课程为例,寻找两学科内容之间存在知识关联性和融合点。(见上图表)
语文课程中的《丁香结》 讲述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要表达文章的思想主题,离不开对丁香花的认识,对丁香这种植物的认识与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知识上有很大的关联性。
《竹节人》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竹节人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玩法。教学目标中的制作工艺与科学课中的《仿生》 有知识上的关联。
《宇宙生命之谜》 本篇文章探究的是地球之外是否还有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存在需要哪些条件,是一篇科普文章,与科学中《探索宇宙》 知识点相符。
《桥》 本篇小说讲述黎明时分,当洪水袭来时,村老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桥的构造等虽然不是这节课的重点,但可以引申要是有坚固的桥,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故,怎么建造坚固的桥就与科学课中 《蛋壳和拱形结构》 知识点相契合。
《只有一个地球》 讲述我们的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必要的要保护地球,科学《地球》这一课让同学们对地球的结构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科内容之间有很多关联性和融合点,为跨学科教学提供基础。
三、基于内容关联性和融合点,探究跨学科教学的方法
(一)“科学教育+”小学科学跨学科项目式学习
1.“科学教育+”小学跨学科项目式教学的五个主要环节
“科学教育+”小学跨学科项目式教学的五个主要环节是:问题聚焦,科学探究,设计执照,创意拓展,评价反思。
问题聚集环节,首先创设一个真实的大环境,提出项目探究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科学探究环节,侧重四大科学领域的知识的实践探究,具体探究的内容由本项目设计的科学知识决定。
设计制作环节,侧重跨学科综合实践,重在培养学生的工程与技术素养。
创意拓展环节,可以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思考如何进行知识迁移,解决其他问题,侧重跨学科创意。
评价反思环节,综合评价。2.借鉴及改变
科学教学与语文学科间的跨学科教学,可以借鉴“科学教育+”小学跨学科项目式教学的环节,但有所改变。
问题聚焦环节,提出语文、科学两学科内容相关联的问题。
科学探究环节,根两学科间的问题,通过科学实践解决两学科间的问题。
设计制作环节,根据两学科间的问题,设计制作。
创意拓展,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知识迁移解决其它问题。
评价反思环节,借鉴“科学教育+”跨学科教学的评价模式。
(二) 跨学科活动的开展
在对跨学科教学方法的探究的过程中有对跨学科教研的思考,跨学科教研对教育教学的提升有帮助,但主体是教师,教师的课时任务及工作要求,跨学科教研可行性、可持续性不大,但跨学科活动的开展,主体是学生,科学教师起到引导作用,这样的可行性、可持续性很大。
案例:科学课中的 《地球》,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中知识点,制作地球的模型,并写一篇关于地球的科普文章或写一篇关于地球模型制作的说明文。
通过探究在语文与科学的跨学科教学中有三种方法:第一、借鉴及改变“科学教育+”小学科学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第二、跨学科活动的开展;第三、科学实验器材设计、制作及验证科学成果的过程中与语文教学相融合,让学生写科普类、说明文等文章。
(作者单位:印江县第六完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