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8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3月18日 星期二 头版 -> 第A05版:专题 -> 大力培育新时代“红心”青年

遵义师范学院系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123”改革

大力培育新时代“红心”青年

2025年03月18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遵义师范学院“红领巾先锋工程关爱少年儿童”志愿服务活动。

    近年来,遵义师范学院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践行“培育拥有完善健全人格、健康积极心态的新时代‘红心’青年”的理念,系统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23”改革探索,即锚定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聚焦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条主线,推进课程体系建设、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三项任务,开展的改革探索工作获得全校师生的高度肯定和一致好评,取得良好的育人实效。

    在改革中破解难题

    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入学校育人大局力度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割裂、无法形成育人合力,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无法有效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等问题,中心主动作为,积极在改革中破解难题。

    一是锚定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主动融入学校育人大局,提高育人工作质效。中心构建跨学科融合发展教育模式,定期组织跨学科大研讨和开展全体心理健康教师内部研讨活动活动,强化每名任课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师的理念,有效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融入教学内容,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引导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和独特优势。

    二是聚焦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条主线,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中心持续推进第一课堂教学改革,采用集体研讨形式,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持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16+8+8”课程教学改革 (即理论讲授16课时、心理训练8课时、心理拓展8课时),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第一课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线。并根据第一课堂课程脉络体系,充分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三个一”行动 (即进行一次自我意识探索、参加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完成一次心理行为训练),鼓励和引导学生用第一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心理困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三是推进课程体系建设、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三项任务,服务于学生成长的每个环节。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为导向,赋能学生成长的每个环节。通过线上与线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形成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有效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需求。通过消解心理困扰与培育积极心理品质相结合的方式涵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构建“三段四维”育心主题活动体系 (即在大学生适应准备阶段、稳定发展阶段、走向成熟阶段三个阶段,围绕认知、情绪、意志、行为四个维度),推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30余个,有效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在创新中凝练特色

    一直以来,遵义师范学院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不断践行“培育拥有完善健全人格、健康积极心态的新时代‘红心’青年”这一新理念,完善“大心理”与“大思政”融合互通,始终践行用“心”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初心使命,走出了一条有着浓厚师范底色的“心育大道”。

    一是完善“大心理”与“大思政”融合互通的教育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始终坚持从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中挖掘思政元素,有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大力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创新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主题活动,有效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融入“五育并举”大思政格局。

    二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补互融的机制。中心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堂打造成集理论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并确保每一名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至少能参与2次团体辅导活动。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一课堂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第二课堂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学习实践中的实际心理困惑。有效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补互融机制。定期通过第二课堂发布活动,在“红青”之家“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极大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三是健全以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赋能学生主动发展的路径。中心从“救火型”向“赋能型”转变,突出以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任务的发展性目标,赋能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并根据大学生认知发展特点设计活动方案,帮助大学生获得积极的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心紧扣大学生情绪特征设计活动方案,贴心帮助大学生识别、理解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智力。此外,中心还瞄准学生所需精心开展适应主题的活动,消解了大学生因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变化对自身带来的心理困扰。

    四是践行用“心”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初心使命。为弘扬师范传统,中心将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相结合,用心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近五年,通过开设家庭教育学、家庭教育诊断与分析等课程,为32个班级共计1631名师范生掌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带领大学生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近600场次,累计服务未成年人及家长超16万人次。

    在实干中促进发展

    近年来,遵义师范学院以建设各级高层次平台载体为契机,构建综合保障体系,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

    中心紧抓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不断提高学工队伍服务能力。对心理健康委员、辅导员、班主任、二级学院学生科科长、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朋辈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进行轮训,构建综合保障体系。近五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40场次,累计培训2500余人次;完成15000余人次的测评及建档工作;累计为865名学生提供有温度、有实效的个体心理咨询服务,累计开设1280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累计覆盖学生25000余人次。目前,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已经做到全覆盖,超过40%的同学选学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每年开展活动100余场次,覆盖学生近20000人次。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青春健康同伴社和青年心理研究会等学生社团也多次获得国家级项目资助。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综合素养得到大幅提高,获得2021年贵州省“最美大学生”、2022年贵州省“大学生年度人物”等各类个人、集体荣誉30余项。

    此外,中心不断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实效性,有针对性地破解了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凝练了一批高质量学术成果。2020年以来,累计获批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及科研项目63项,公开发表相关论文64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0部;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4项、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成功申报并获批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中国计生协青春健康俱乐部、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朱海心理名师工作室等高层次平台载体。获得贵州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评选一等奖等奖项近10项,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成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获评贵州省“金师”、1名专职教师获评贵州省高校优秀心理工作者。获得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竞赛优秀承办单位、全省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各类奖项20余项。

    (图文均由遵义师范学院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