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团队赴金沙开展专题指导
![]() |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袁丽教授在讲课中。 |
本报记者 王军 特约通讯员 郑林 方兴未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近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袁丽教授团队受邀赴金沙县,面向金沙教育研究院附属学校教育集团及“1+5+5”城乡学校建设项目种子学校,开展“教育共同体与家校社共育”专题指导活动。此次活动通过理论讲座、实践研讨和互动访谈,为100余名一线教师及教育管理者提供了前沿理念与实践路径,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袁丽教授以“教师合作与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为主题,系统阐释了教育共同体的文化内核与实践框架。她提出,学习共同体建设需从“精神、物质、制度、行为”四个维度协同推进,以“民主、平等、开放”为核心理念,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生的教育生态。针对教师协作难题,袁丽教授团队创新提出“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模式,建议教师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云端资源分享,结合定期线下深度研讨,形成“问题共研—资源共享—能力共生”的协作闭环。
在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方面,袁丽教授团队为金沙“1+5+5”项目 (即1所核心校带动5所乡镇校、辐射5所村小) 量身打造三级实践框架:学校层面统筹资源、年级学科层面精准施策、班级层面创新落地,为城乡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路径。
针对当前家校社教育主体割裂的普遍问题,袁丽教授在“家校社共育文化建设”研讨中强调,需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通过“家校社交叠影响域理论”整合三方资源,构建融合型教育生态。她指出,家校社共育需从文化认同、制度建设、资源互通、行动协同四方面发力,通过建立“教联体”机制,打破教育孤岛效应。例如,可依托社区资源开展职业启蒙教育,邀请家长参与课程设计,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响应、社会支撑”的育人新格局。
“教师应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以文化回应性素养激活家长与社会的教育潜能。”袁丽教授建议,学校需创新家校互动形式,如开发数字化共育平台、设立家长教育资源库等,让教育从“单声道”转变为“多声部交响”。
活动中,参训教师与专家团队围绕共同体建设、家校沟通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金沙教育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教师代表表示:“袁教授的理论让我们意识到,家校社共育不是简单叠加资源,而是通过机制创新实现优势互补。我们将尝试建立班级家长协作组,挖掘在地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金沙教育研究院附属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潘向明表示,袁丽教授团队的指导为“1+5+5”项目明确了方向,尤其在城乡教师协作机制和资源整合模式上提供了破题思路。下一步,将构建“数字资源池+在地文化库”双平台,推动城乡教育从“输血”向“造血”转型。
此次指导活动不仅是理论赋能,更标志着“高校智库+地方实践”协同创新模式的深化。金沙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依托北师大专家团队的持续支持,完善“过程性监测+增值性评价”体系,探索城乡教师轮岗、跨校教研共同体的长效机制,为西部县域教育综合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专家认为,金沙“1+5+5”项目的创新实践,通过构建“星系式”发展模型和“三级辐射”培育体系,为破解城乡教育壁垒、促进优质均衡提供了新范式,其经验或将成为新时代强师计划落地县域的典型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