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上哲庄
■刘靖林
知道赫章县哲庄坝这个地名的时候,我还幼不谙事。家住七星关区的一个偏僻乡村。20世纪60年代中到70年代初,我们那个公社来了一批又一批的知识青年,有的被安排到学校当老师。这些老师会给我们讲故事,有时会讲到红军的故事。余秋里将军曾在哲庄坝负伤断臂的故事,我就是从这些老师讲的课里听到的。
哲庄坝这个地名被我牢牢地记在心里了。对哲庄上心了,就开始追根究底地关注哲庄的事。知道它与云南的镇雄县毗邻,这是后来从毕节的党史书籍上得知的,因为这里是乌蒙山回旋战中著名的哲庄坝战役的发生地,因此自然而然要进入党史。而且这里还出了个响当当的人物席大明,席大明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我到哲庄,那已是多年后的事。确切地说,是2021年5月21日,当时哲庄坝红军战斗遗址已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50个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和国防教育基地之一,席大明烈士故居已被赫章县县委、县政府挂牌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年我兼任单位的党总支书记,带领几个支部的党员同志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活动的内容就是纪念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到哲庄那天天气晴好,贵州高原西部的赫章县,春天来得要晚些,正是草长莺飞时节,沿途可见盛开的山花,鸟儿们也欢快地鸣叫着。照说是个踏春的好时令,然而走在这片有着厚重红色历史的土地上,我的心情却有些许沉沉的。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我庄严地举起右手,带领党员们重温入党誓词。站在这纪念碑前,站在这革命先烈们抛洒过热血的土地上,誓词的每一个字,感觉都有着特别的分量。
在默哀三分钟的庄重氛围里,我似乎看到了1936年3月,红军队伍在弥漫着硝烟的羊肠小道上行进;看到在号称天险的广德关上,贺龙元帅把玩着他那标志性的烟斗,与萧克将军胸有成竹地指挥着战斗——似乎印证着“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古诗词;看到在红军埋伏圈里的万耀煌部队在机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里如热锅里的蚂蚁般晕头转向、丢盔卸甲的狼狈;看到中国工农红军红二、红六军团的旗帜在山峰上高高飘扬……
作为乌蒙山回旋战的关键一役,哲庄坝战斗歼敌2个团,俘敌2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30余挺、步枪300余支、辎重300多挑。打灭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打出了红军的威风。
在哲庄听到的红军故事中,四名不知名的小红军的故事让我想了很多。倘若生在和平年代,他们的年龄正是上中学甚至只是初中,还是衣食住行都还被父母担心着的时候,还是会给父母撒娇的年龄。而处于那个事关民族危亡的年代,他们本该背书包的肩膀却背上了可能比他们还高的枪。他们本该是听到大声鞭炮响都会害怕的孩子,却要勇敢地穿行于枪林弹雨之中。他们挑扁担都会磨出血的稚嫩的臂膀却要担起国家民族救亡图存的千钧重任!
无奈包谷林里的破窝棚,遮住了雨,却挡不了风。孙大娘一家的悉心保护,怎能对付得了敌人的凶残屠刀? 他们鲜血染红了还山村土地。
他们牺牲了,没有留下姓名,更不知家乡何处? 他们牺牲了,带着战友和哲庄人的哀思!
还山村据说原名环山村,是什么原因要改作“还山”的我并不知道,但是我想,还就是回,回归之意,冥冥中是不是有这样一层含义,愿小红军烈士们魂归故里,泉下安息。
如果他们魂归故里,愿他们沿着来时的路。看看如今四通八达的康庄大道,乘坐穿梭如龙的高铁动车,感受自在遨游的航空飞行……
愿他们泉下有知,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今天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景。
如他们所愿,如今这片土地,连片的鲜花热烈开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顺应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新期待,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乡风好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绘制。
这片土地上,人民没有忘记他们,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正在建设,长征的故事在到处传颂,长征的精神将代代传承!
青山处处埋忠骨,祖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到处都是他们的家乡。
安葬小红军烈士的地方,坟茔并不起眼。刀光剑影的岁月已经远去,这里清静且安宁。甚至可以感觉到,在这里,低飞的鸟在悄悄地耳语;撒野的风,都不敢放肆地吹。似乎有个声音在说,小声些,小声些,让他们好好地休息!
至今,哲庄坝依然是一谈红色历史就会让我想起的地方。还想去哲庄坝,拜谒那里的长征文化公园,再看看那片红色的土地。
(来源:贵州日报2025年2月21日文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