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1日 星期五

教学创新

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尝试

2025年02月21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李家坪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说明了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教材中,寻找劳动教育素材,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乐趣,让孩子乐于动手、敢于动手、勤于动手呢? 本人做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深挖教材,书写劳动的美丽篇章

    许多老师在教材中,找不到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不知道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落实劳动教育,说明深入挖掘教材,发现劳动教育与教材的融合点是贯彻落实劳动教育的第一步。

    如我在教学《植树问题》 时,设置了“我剪你猜”的游戏引入新课,引出成语“一刀两断 (段)”,引导学生利用画线段的方法寻找“次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植树问题的趣味性;接着出示问题:“老师要在全长4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要多少棵树苗?”再让学生取出学具“树苗”图片和小路进行模拟劳作,验证自己各种猜测的合理性。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由形象到抽象,再通过填写改变植树总棵树和间距的表格,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发现两端都植树时,树的棵数和段数的规律,再借助两端都植树和只植一端以及两端都不植时,棵数与段数的关系。让学生在动手“植树”的劳动过程中“探”出思路,“培”出数学建模、数感等数学素养,提升学生知识的迁移、推理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通过向学生渗透劳动能够让人成长的道理,让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

    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是学生牢记知识点的关键。如教学《千克和克》 时,我给学生布置周末数学实践活动:帮助爸爸妈妈择菜,感受重量的变化。活动之前,教师先告诉学生: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在生活中称量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称量较重一些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称量很重的物体用吨作单位。实践活动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谈感受:通过择菜,你感受到了菜的质量发生了什么变化,摘掉的部分很轻,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克)但是,有的同学发现她择菜时需要去除的部分很多,比如莴苣、冬瓜、芹菜……称量较重的物体时,用什么做单位呢?(千克)爸爸、妈妈买菜时,称量菜的重量用什么作单位呢?(千克)。

    二、引入竞争,让学生感受劳动最光荣

    比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鼓励学生联系到窗帘的图案设计、衣服的图案设计、床单的图案设计、车轮的图形设计、桌子和沙发的图案设计等,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几何图形的运用,包括一些对称、平移等知识点。

    新课标把劳动教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加不能忽视。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将数学知识渗透到劳动实践活动中。例如:学校组织“大扫除”劳动实践活动,一个班级里面有45个学生、45张书桌,每个班要负责把每个书桌擦干净,擦教室的四扇窗户,给校园内的一片绿化带拔草,一个同学擦一张桌子大概需要5分钟,一个同学擦一扇窗户大概需要15分钟,10个同学将绿化带的草全部拔完需要半个小时,同学们可以自主统筹安排时间,自主进行分工,把每个区域打扫卫生的人数和时间做一个详细的安排,比一比,谁的设计最合理? 这些都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设计和亲自参加劳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此外:“确定位置”“整理房间”“测量问题”“时间安排问题”“统计问题”等,老师如果都能带领学生亲身参与进来,切身体会每个劳动过程中的劳动价值与数学内涵,合理运用教材中“显性”与“隐性”的劳动教育元素,在数学教学中逐层递进、由浅入深地渗透劳动的观念、习惯、能力、价值等,对促进小学生劳动素养与数学素养的生成是十分有益的,值得教师们深思。

    (作者单位:铜仁市思南县塘头小学)